小小书屋>恐怖悬疑>东鲁传>550章 二爷之伤
,他却如置身冰窟之中。

耳边,四郎的话语舒缓如涓涓细流,一点点、不由人说不地渗入他千疮百孔的心底。

宛若一片失去生机的落叶,他唯有随波逐流。

“二哥知道不知道,我这对眼睛是因何坏掉的?”

“为何?”他声若蚊蚋。

“因为朱猛。”开场直截了当地撂出来一个死人,这令他猝不及防,“二哥还记得宝山会的那个案子吧?没错,是我自动请缨,做了官府的卧底。毕竟小孩子比较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危险性也小一些。

计划很周密,如何进退、言语,事前都经过仔细的演练,过程当中又有可信之人随身保护。原以为,一切会一帆火烧成灰烬。幸得多方及时抢救,方才幸免于难。只是自那以后,视力就大不如从前了。

但对于那些一心想置我于死地的人而言,这样的结果怕是极不甘心吧。一计不成,后头必定还会卷土重来。二哥,你知道么?一想到这些,我就心如刀绞。天底下,还有比同室操戈更残酷的事情么?……”

同室操戈……

当此时,钟若芹整个人都紧缩成了一个秤砣。

慌乱中,他甚至无法明确自己究竟为何会如此害怕、害怕得不能自已。

这又是一种前所未有过的体验,与上一次他从大爷的来信中所获得的那种感受、又有所不同。

如果说大爷信中的那句“四郎断不可留”的话就像是一句气话、或者是警告,那么,此刻四郎的口述就是一把带血的利刃,明晃晃、冷飕飕,血腥之气刺鼻。

前有书信,后又口述,这二者为何会让人感到如此地契合?

有因、有果,貌似毫无破绽。

他最为害怕的,难道竟是真的么?

他禁不住打了个寒颤。

若无疑问,是否就能判定为事实?

有人要杀四郎,且已经有所行动了,在他自欺欺人地掩住了自己的眼睛期间,该发生的、并未错过,不可能的、俱已兑现。

倘若没有看到那封信,这辈子,他都会被蒙在鼓里,一如不肯出壳的蜗牛,是么?

一计不成……卷土重来……

你死我活的暗斗,不止一次,是么?

难道以往这些年,他当真对此一无所知么?

世人都道,不知者不罪。然则此刻他如此地痛哭,其实是因为他并非一个“无知者”,是么?

知道不知道,有谁比他更明白自己?

与父兄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他,对于身边的风吹草动,当真毫不萦怀么?

此时此刻,沸腾翻滚于心底的各种唾骂声、质疑声、密谋声、咬牙切齿声……又是从何而来、意欲何为的呢?

事实一直就摆在那里,他也曾偷瞟过、窃听过、经行过,却自始至终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

因为以往十几年,他所认定的最有意义、最值得在乎的事,除了功名,再无其它。

他曾不曾认真地思考过何谓“亲情”“道义”,不曾深切地思考过身处的这个世界,更不曾思考过四郎的性命与自身有何挂碍……

即使不爱,也不要伤害。

一直以来,他都秉承着这一信念,并由己推人,自以为是地以为天底下的人都会有此觉悟与品格。

然而,他的这一期待到底落空了,是么?

天下大同其实只是个美梦,就如同千人一面。

也许是天下的错,也许是他太过幼稚,因此才铸就了今日的左右为难、苦痛折磨。

四郎笑话他不曾走过夜路,四郎错了。此刻的他,正盘桓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不知前路何处、后路何处,生机何在、绝境何方。

为何不能友好相处?为何不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判?都是一家人,定要鱼死网破、玉石俱焚么?

这有什么好处?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作为读书人的老太爷也好、大爷也好,也包括四郎,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难道说,大家全都不约而同地犯了糊涂么?

就如同一家人的相貌多多少少会有些许相似?

ps:名词解释

1、山门--又叫三门,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个大门,叫空门,东边的小门叫无相门,西边的小门叫无作门,三扇门总称为三解脱门。

进寺庙一般不走中间的门而走边门以示谦卑。在左边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走西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的话,要按照顺时针方向走,这是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蜗牛--《礼记内则》列举了周天子与先秦贵族们最爱的几种肉食:蜩(蝉的幼虫)、范(蜜蜂的幼虫)、蚔(白蚁卵)、蝝(蝗虫的幼虫)、蜗(蜗牛)。《本草纲目》:用牛生研汁饮之,能止渴、利小便、止鼻钮、治诸肿毒。


状态提示:550章 二爷之伤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