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潜伏在大清>第182章 谋划周详

“条件就如征召本土百姓出去时一样,”乾隆接着道:“他们迁过来,每人发给五十亩地,蠲免三年钱粮。”

“在原籍有地的交当地官府,凭官府文书到本土来一亩兑换两亩。有不要土地的,可以按市价折成银两给付,有房屋、林木、牲畜及农具的,官府也可作价收购。”

兆惠道:“皇上,臣迁过朝鲜族人,知道这里面的繁难。当年若不是皇上一连几道旨意把岳军门给逼急了,开了杀戒,东海省的事也没那么快办下来。”

“故土难离,这澳省想必也有冥顽不化之人,若是跟官府来个猫捉老鼠,硬撑个十几二十年也是可能的,到时该如何处置?”

乾隆抚了抚额头,缓缓的道:“同当年征朝鲜一样,还是以少杀为宗旨,若非必要,徒增了戾气,结了仇怨,就是迁过来也不好羁縻。”

“都是平常百姓,只要肯就范,我们也好生相待。先好言相劝,用地换,用钱买,给粮食、给药材,只要他们肯迁走,任事都好商量。”

“收购人家的财产,作价也要公道,不可仗势欺人。将对待原住民的策略晓谕我们的全体官员兵士乃至百姓,如有违犯致使矛盾激化的,严惩不贷!”

“不过话分两头说,若是我们仁至义尽,好话说完,仍有那不进油盐之人,甚至有敌视、攻击我兵士百姓,破坏我设施器具的……”

他顿了一下才又道:“远隔万里,朕不可能时时指示机宜,给你们便宜行事之权,朕只要见到实效,不该留的就决不能留下!”

他的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在座众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皇上,”陈宏谋问:“将澳省的人迁到本土后,安置在哪个省份?”

“黑龙江,”乾隆不假思索的答道:“北边地广人稀,地土肥沃,山林茂密,水源充足。”

“虽然驰禁后陆续迁过去了许多人,奈何那地方着实太广袤,现在还有大片大片的土地都荒着。”

“这些迁来的人,想种地的,有的是土地给他;想放牧的,临近蒙古的地方也不缺草场;原来在沿海住惯了的,可以到海参崴、庙街,或是库叶岛去。”

“慢说这一省的些微人口,就有再多,黑龙江也都装得下,将来再迁去些内地的百姓与他们杂居,几代人下来,习惯了说汉话,写汉字,就大功告成了。”

“这也是移民实边之策,北边的人口越来越多,无主的土地渐少,罗刹国也就不敢再轻易觊觎我国土。”

“万一将来在北边用兵,粮草补给也有了着落,不是一举两得?”

听着他把如此大的手笔像说家常一般娓娓道来,思虑细密,曲划周详,众人深信这事情在皇上心中已经谋划了很久。

乾隆转了话头道:“枪炮弹药造出来一船,就运到泉州港去,然后就发放到兵士手中操演。陈世倌做事最是稳妥周详,到明年三月前定能如数装备齐了。”

“何志远指挥水师,带齐枪炮弹药,粮食淡水等一应军需物资,乘船南下,沿着海岸线航行到雷州港与兆惠、阿桂汇合,再挥师向南,直奔澳省!”

乾隆接着道:“他们出发以后,汝咨你征召百姓的事也不能停。那么大的澳省,没有个几百万人是绝不够用的。”

“兆惠你们在澳省占稳脚跟后,将六百艘船编成十二个船队,每队五十艘。不拘是人口还是物资,装满了一个船队就让兵士押着向本土来。”

“到了泉州后将人口、物资卸下移交给南洋大臣衙门。稍事休整,补充粮食淡水,再将征召来的百姓装船,运往澳省。”

“若有澳省所需的物资,将清单一并交给南洋衙门,由他们采办好,待下个船队来时装船运往澳省。”

“如此往复不停,一直到迁过去的差不多了,人口的基数足够大了,以后就靠他们自己繁衍了。”

他又转对陈宏谋道:“到时如果还有愿意迁到海外的百姓,可先记录在案,以备日后之需,朕保证将来他们都有去处。”

他又转对兆惠道;“你这个巡抚只要是把民生之本都治理好了,让百姓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越来越富足,他们就有那个心思多生娃娃,澳省里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多。”

“说到这,朕又想起来一事,回头让医部挑出些医者,明年和学生们一道送到泉州去,你把他们也一并带上。”

“这次出征和以往不同,军中上到将佐,下到兵士,都可以携带家眷,有愿意举家迁移的,优先征召,可随大军一起走。”

“若不愿迁移的,也可携家眷一人,但要排到第二批才能乘船出海。”

“地方上的文官也同此例,官员、兵士们身边有了家眷,就能在外面呆得安心。而且保家卫国,处理政务之余,也不耽误为国家添人进口。”

“枪炮随着澳省的地盘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岸防火炮,弹药也是易消耗的东西,这些不能都依靠本土运过去,”

乾隆接着道:“工部在明年三月前会将造枪炮弹药的机器和工匠送到泉州。”

“兆惠你们把这些都带到澳省,那里有的是矿产,用不了多久,你们就可以自己造武器弹药了。”

“有个三年两载,澳省的大局稳定了,本土迁过去的人口也为数不少了。朝廷再给澳省调过去几万兵士,你们就可以腾出手来做下一件事了。”

他起身再次走到地图前,众人也围拢过来,乾隆拿起木棍点向澳省东南方


状态提示:第182章 谋划周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