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沈冬梅是家里的老大。
他们这一辈还是非常传统的,排序男女分开论。老爸在家里排老二并不是真的是家里第二个出生的孩子,而是从男子这边论行二,其实老爸是家里第三个孩子。大伯也是不真老大,大姑才是爷奶·头一个生的。
沈青时对大姑的记忆停留在老爸去世那一年。那时大姑年纪已经不小了,是个已经有些弯腰驼背的小老太太。这会儿回到二十多年前,看着眼前依稀还能看出年轻时美貌的大姑,沈青时脸上露出个小孩似的讨喜笑脸,脆声声喊,“大姑!”
沈冬梅也笑了,哎一声,摸摸侄女的小脑袋,又接过亲娘手里的大包袱,“快进屋吧,饭都做好了,就等着你们呢!”
沈奶奶看她一眼,“你婆子没在?”
“我让她先去老二家了,”大姑把人都迎进来再关上院子门,“家里就这几间房,住不下,等过阵子我再去接她。”
“张清廉没说啥吧?”奶奶又问。
张清廉是大姑父的名字。
大姑笑笑,“他能说啥,上个月他妈就该去老二家了,一直住到现在,我都没说啥他敢说啥!”说着话几人就进了堂屋,大姑给亲娘先端了杯凉白开,又给侄子侄女每人拿了瓶橘子汽水,这才坐下说,“娘,我把西边两间屋都收拾出来了,你带着青青跟小北住一间,东子小南就跟张昆住一间。”
张昆是大姑的小儿子。准确的说,是要的孩子。大姑一共生了五个闺女,小县城的九十年代可不像二十年后那么看得开。这会儿谁家里要没个儿子那可是大事,不仅婆家埋怨,周围的外人也会说三道四,否则在有五个闺女的情况下大姑跟大姑父也犯不着去抱养非亲非故的张昆了。
奶奶喝口水,把杯子放下,“行吧,你去打水给孩子洗洗手,吃完饭歇一会儿。”
大姑家住的平房,有四间屋子,院子也不大,挨着大门旁边有个压水井,井旁边是厨房。沈青时四个挨个洗了手擦了脸,大姑就把做好的饭端了出来。
一个豆角炒肉,一个醋溜白菜,一个炒茄子,主食是蒸的馒头。
早上出门就没吃饭,这会儿早饿了,沈青时见大哥二哥光啃馒头几乎不怎么吃菜,就知道他们是放不开。也就小弟啥也不懂,奶奶喂什么吃什么,无忧无虑。
这就是寄人篱下啊!沈青时有些难受,她是成年人倒是无所谓,大哥二哥却已经是半大少年,该懂的都懂了,所以才更敏感。就算身边有个亲奶奶,吃的是亲大姑家的饭也一样,不是自己家,爹妈也不在身边,就会像风中的叶子似的无依无靠,无着无落。
直白点说就是没底气。
不是说大姑不好奶奶不好,但对孩子来说,再好,也没有爹妈好,也没有自己家好。
老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就是这个理儿。
对此,沈青时的再多,大哥二哥也不会把她当回事,只会觉得熊孩子瞎逼逼废话多。
吃完饭,奶奶就带着她和小北回屋休息,大哥二哥住隔壁。沈青时心里装着事儿睡不着,怕奶奶问,就闭着眼装睡。过了会儿奶奶哄睡了小北就开门出去了,估计是和大姑讲他们家的糟心事儿。
沈青时睁开眼看着小小的格子窗叹气,也不知道老妈怎么样了。
中午的时候大姑家的几个孩子都放学回来了,小小的院子一下变的热闹起来。沈青时牵着被奶奶叫醒的小弟出了屋子。
大姑家孩子真的太多了,沈青时和几位表姐相处不多,除了小时有交集,长大后几乎没怎么见过,所以仅靠名字并不能对号入座。除了张昆……谁让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就算不记得长相也能知道他是谁。
张昆比她大一岁,正是熊的时候,看着就皮,沈青时拽着小弟的手不让他乱走,怕惹上熊孩子。大哥二哥没多久也从屋里出来了,家里多了四个陌生人,那绝对是要被围观的,大姑也知道孩子肯定都不认得谁是谁了,就挨个的介绍了一遍,算了年龄,论了哪个是哥哪个是姐,然后就开饭了,也没特意让几个孩子亲近的意思。
中午吃的卤面。没办法,孩子多,家里没那么大的桌子,索性一人端一个碗自己找地儿吃。
沈冬梅不在家吃,她把饭缸装好,临出门跟亲娘说,“娘,你看着点时间,别忘了让孩子上学。”
沈奶奶摆摆手,“你赶紧去吧,家里不用操心。”
沈青时知道大姑应该是去给大姑父送饭。这时候大姑家的服装店应该还在集贸市场里,县里的百货大楼现在还没影,要等零几年才建好。
吃过饭,奶奶在厨房收拾,沈青时四个扎一堆,大姑家的孩子扎一堆,有点各自为营的意思,并不说话。沈东把弟弟妹妹叫到奶奶睡的那屋,小声叮嘱,“都乖点,别惹事,有事先跟我说。”
“大哥,咱妈啥时候过来啊?”沈南声音也特别小。
沈东绷着脸,“我哪知道,总得等病好了。”
“万一要账的再去医院咋办?”沈南挺忧虑。
沈青时先一步说,“咱大姨跟咱爷在呢,应该没事,二哥,你吃饱了没?”
沈南被转移了注意力,摸摸肚子,“还有点饿。”他看大姑家的孩子都是吃一碗,就没敢提添饭的事。
沈青时看向大哥,沈东瞪过来,“又饿不死!别丢人现眼!”
显然,这也是个没吃饱的。
沈青时原本想晓之以理劝大哥二哥别这么拘束,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