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中午好呀。早上起来就很烦。妈妈就说,这种单侧恶性肿瘤的处理,在国际上是有争议的。国内一些专家会主张保守治疗,观察为主,不动刀,不放疗。国外比较激进,会直接建议全切,以绝后患。反正各有各的考量,我就不赘述了。
我再问问这边的医生,多了解点信息,再做决定。
说起来也奇怪。我们跟人熟悉之后,会不自觉的聊到童年。咱俩却没有互相提起过,所以之前那一天天的都在聊什么呀,那么多新鲜事吗?
我小学的时候,跟现在完全不一样。自卑敏感,木讷笨拙。你这种众星捧月的团宠式宝宝,肯定没体会过不善言辞,不能合群的滋味吧。
我在一群同学中间,听他们叽叽喳喳,一句话也插不上,尴尬的陪着笑。又不舍得走开。我那时候,没有那种想到哪里就说出来的能力。我听到一句话,接收到信息,要在脑子中处理一下,然后想一句回复,在心里重复好几遍,才有勇气要说出来。
但是你想啊,那么多小朋友,话题跳的那么快,早就不合适插进去好不容易才想好的话。于是只好张张嘴,又落寞的咽了回去。
现在想想真不可思议,是那时候脑回路转的太慢的缘故吗?还是说语言系统发育不成熟?别的小朋友也有这种困扰吗?
我每天上学路上,会跟自己说,我的目标是今天能说足三句话。
大部分时间都是靠自言自语完成任务的。
而且我说起话来,又轻又不清,像蚊子一样小声嗡嗡。别人听不清,自然会说,你说什么?再说一遍?我就很害羞,摇头不肯再开口。然后事后,自己又觉得白白浪费了说话的机会,内心沮丧。
说话音量这件事情,我小的时候有思考过,妈妈说话嗓门就很大,爸爸声音就很小。我觉得除了性格原因,应该是跟听力有关系的吧。嗓门大的人可能听力不行,就以为自己听不到的别人也听不到,不自觉就提高音量。像我和爸爸这样,我们自己能听见自己在说什么,但是别人往往就听不清楚。
我就像一个透明人一样,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课,我在下面发呆。我幻想着,教室上面吱吱呀呀的电扇突然掉下来,旋风般的收割人头;幻想着,喷火的恐龙怒吼着走进教室,把课本都烧得干净;幻想着,外面的雨越下越大,发起洪水来,我们只好爬到漂浮起来的桌子上继续上课。
哈哈,我小时候好反社会啊,完全经不起推敲,简直每天都在自行脑补血腥暴力灾难大片。
下课的时候,小朋友都三五成群的,踢毽子,跳皮筋,抓子儿。我就四处游荡,这边看看,那边呆呆。我在想,他们是什么时候建立联系的呢?为什么好像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手拉手上厕所,凑到耳朵边说悄悄话,然后咯咯咯的笑作一团?
我心里很是羡慕,好像别人唾手可得的快乐,于我而言,比登天还难。
我坐在花坛边,捏了一个三叶草一样的东西,放在嘴里嚼了嚼,酸酸的,有一点点回甘。
我感觉寂寞。
比寂寞更煎熬的是,我不知道这种寂寞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小学三年级,新换了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常年有效的任务。写读书笔记的分数,可以得到“正”字加分,一个正字换一朵小红花,贴在教室后面。
我突然有事做了,我虽然说话有障碍,开口的速度赶不上脑补的速度。但是读书非常在行,速度很快,记性也好。之前发了课本,我都能一节课就全部阅读一遍,包括附录和注解。
我喜欢看字。同样是文字,不同的人写出来,居然会有不同的风格感觉。而且就好像是在说知心话一样,没有人跟我说知心话,书里有。
老师鼓励我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不懂,但我知道,书中有很多良师益友,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我不认识他们,他们却带给我安慰。
看书的时候不寂寞。
老师推荐的名著我都买来读。小学时候大概是我文学审美的巅峰了。只看最经典的。
其实我很怀疑老师是否都读过她列举的书单。毕竟像《茶花女》,《漂亮朋友》这种讲□□和贵公子故事的小说,我个人认为可能不是特别适合十岁左右的小孩子摘抄和做笔记的。
但是真心感谢她带我入门。
那个假期把一个系列的世界名著买齐看完了,书架上满满一排。
假期结束的时候,我交了厚厚三本读书笔记。老师也震惊了,别的小朋友一个正字都凑不齐,我已经有一百多朵小红花了。压倒性优势。
班里的同学下课后都围着我说话,夸我厉害。第一次有这么多人跟我说话。真的是历史性的时刻。
语文老师直接让我做了语文课代表。
我就像突然开窍了一样,考了双百分,有了好朋友。
终于不再是跳皮筋的围观者而是参与者。
是不是很神奇。生命中真的是有转折点的存在的。
我很感激,无比珍惜。热泪盈眶。
终于有人拉着我的手一起去厕所,有人跟我分享一包辣条,有人因为我跟另一个小姑娘多说话冷落了她而发火闹别扭。
人间烟火,真的温暖,真的热闹。
你说过你没有什么才艺,除了补课,也没上过什么兴趣班。我就不一样了,琴棋书画,都略知皮毛。满满的优越感。
从六岁起,古筝素描,一学就是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