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三百七十九章:怒怼太子

李世民彻底震惊了。

历代帝王,尤其是开国帝王,都会命人书写前朝通史。

比如,他让魏徵开始编撰《隋书》。

同样,历代帝王还会命人整理编撰各类典籍。

西晋的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和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和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诗赋﹑图赞和《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的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唐承前隋沿用此种分法,但改称为经﹑史﹑子﹑集四部书。

所以,他最近已经下令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并由魏徵领写四部群书。

可没想到,今日这小子又提出一个更让他振奋和震惊的谏议。

与《隋书》和四部群书相比,这小子谏议的新的《说文》,意义更为深远啊!

李世民还在震惊的时候,殷清风说道:“侄儿在想到这个谏议后,很是兴奋,因为侄儿又可以为叔叔略尽绵力了。但后来,”

嗯?怎么了?不是很好吗?怎么又后来了?

“侄儿在想,编撰新的《说文》,其实不必单单只由叔叔现有的官员来完成的。”

现有的?还能是谁?

“那些世家不是不敬畏皇室不敬畏叔叔吗?把他们召集起来啊。”

李世民心里一动,难道...

“谁不想青史留名?谁人能视名利为粪土?就算他们不为自己,还不为后辈吗?

在新《说文》上留下他们的名字,他们不愿意吗?”

“好!”李世民脱口而出,“说得好!”

他咬了下腮帮子,“我还筹谋着过几年后,在天下征集典籍,充实修文馆呢。有了你这个谏议,不但能让那些人心悦诚服,更是能从他们族中得到别处没有的典籍。

还有嘛...他们来了长安城...不就意味着降服了吗?既然来了,哈哈哈...”

他指着殷清风,“你这谏议好!你这小子更好!”说完,扬声大笑了两声,感慨道:“一举多得啊~~~”

殷清风心里给李世民点赞。

李世民后面那两句,正是他要提的谏议。李世民不愧是玩政治的,头脑就是灵活。

他躬身道:“叔叔说的后三得,可是侄儿没想到的。叔叔的深谋远虑,让侄儿敬佩不已。”

“哈哈哈,”李世民更开心了,“没有你这个,”他扬了扬次小册子,“我也想不到的,还是你小子才能过人啊~~~”

殷清风又吹捧了几句,然后若有所思道:“侄儿知晓这世人喜好诗赋,若是以这音标为基准,是否可以诠释句末押韵新的韵脚?”

“咦?不错啊~~~”李世民虽然没听说过韵脚这个词,但他稍微琢磨就明白了,“还是你小子机敏。这个想法好!”

诗、词、歌、赋等文体叫做韵文。

一篇或一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完成一篇流传千古的韵文,不但要看其内容,更是要注重韵脚。否则,即使文章诗词写得再深刻再动人,韵脚不合也不会被传唱的。

相反,如果韵脚没有出错,朗读起来的节奏和谱写出的音乐就非常完美。

后人熟知的唐诗,则是从李治和女帝时期的宋之问和沈佺期开始兴盛的。在此之前,书写和流传最广的则是以宫体诗为主。

宫体诗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李世民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

宫体诗除了重视用典和出处以及追求文辞华美外,也有声律的讲究。

以宫体诗里的永明体诗歌为例: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利用前人声律研究的成果,根据当时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启发,从文学角度,正式创造了“四声八病”之说。

南朝齐代的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将这四声运用到了声律里面,为以后的律诗提供了基础。

与周顒同时期的沈约,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研究出了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

但四声八病的要求过于精密繁琐,给诗歌创作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才有了宋之问和沈佺期的对五律诗的革新。

但他们对律诗的革新,不包括对韵脚的革新。

李世民自己也是写诗高手,留给后世的就有八十八首。

其中,他写的《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的前两句更是后人熟知的。

所以,他对殷清风的赞扬,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后才说出来的。

他稍微想了下,让殷清风研墨。

殷清风以为他诗兴大发,乖巧的配合起来。

李世民不等墨汁饱满,挥笔写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殷清风在旁边越来眉头越紧缩。

这首诗的意境是没的说了,但从韵脚上看,无论是唐音还是现代音,都不太工整啊~~~

李世民问道:“是不是觉得不和你


状态提示:第三百七十九章:怒怼太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