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穿越重生>大明领主>第九百二十六章 蓬勃发展的华夏王国

随着华夏王国的一统,基本上在核心区等于是以前大明的疆土全部收复,大明的疆土变化很快,这收复的也只是大明最不堪的时候的疆土,就是说原先大家认识上的最小疆土,从山海关到长城边界,到青海,西域边界,康定地区,一直到安南同大明的边界,海边各地,基本上可以说定鼎中原大地了。

虽然陕甘边界上还有叶尔羌汗国,蒙古汗国的威胁,山海关外面的辽东一地没有收复,青海和西域那就属于以前大唐的边界,大唐远的远,一时还谈不到那么远,这样国人来说都已经很兴奋了。

在燕京新城建成的哪一天,全国百姓都很高兴,鞭炮放了一串又一串,总是高兴不够。各地将领也很高兴,大家谈论的不再是战争,而是以后如何生活,娶个婆娘,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当当职,回家享乐。

随着战争在国内落下帷幕,很多野战军和近卫军的老兵开始退役,一批新兵补充到部队,开始戍边轮换。

各地由守备旅接管,划分防区,一批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第三代年轻人开始成为守备旅的中层甚至高层军官,野战军由于新兵的加入,开始进行新的整训。

除了海外的野战军,守备旅官兵没有休息和福利,国内的都已经开始实施了。

马三立退下来担任东南亚守备司令,马汉兵团虽然也属于海外兵团,不过他们的兵团也开始分批的往国内调遣,国内的休息好的巴格雅鲁兵团的两个野战师调来接替原先的马汉兵团最靠近印度的暹罗和柬埔寨驻防,这两个师也是新兵一大片,不过相比比较疲惫的马汉兵团的两个野战师,他们多的是朝气和新鲜。

李元胤回国培训,等下一步就将接替那些被朝中阁老们兼任的一些州出任州巡抚,华夏王国虽然军衔和军制改了,但有些官制还没有改,因为张强还不想让这个时代人接受后世的那一摊子官制。

田显回到朝中,休息几个月,接受调查和述职以后接替王动出任巡抚,准备向文官转变,王动则调回内阁,休息一段时间,出去担任东南亚暹罗和柬埔寨提督,全面负责那一块的战事,同郑克爽联络,对付英国人和荷兰人。

根据户部的统计,华夏王国加上海外殖民地,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三亿两千万之多,这之中有大约一千万柬埔寨和暹罗土著,八百万印尼土著,三百万其他南洋土著,三百万日本人口,八十万日本仆从军,五十万东南亚仆从军,这些东南亚仆从一直说的是以前征服的安南,老挝,缅甸,这些年来消耗了不少,不过还剩下三百多万。

核心区已经没有土著人口了,但海外领地,还是有不多的土著人口。

随着局势的稳定,要消灭这些土著人口真是十分的难,何况在河北州和山西州,陕甘州有很多大约两千万的心向大清的大清汉人人口,以及心向大明的一千万汉人人口。

对于这些人口,张强和内阁的一致办法就是把这些人口不断的往苦寒之地,不毛之地迁移,每一次迁移要镇压一批,然后恶劣的气候和恶劣的地方要让他们自然死亡一批,现在就是把那些心向大清的人口往草原赶,把日本百姓和东南亚百姓往辽东赶。

已经收复了山海关,以及山海关外面不小的地方,这些人口被驱赶到山海关外面居住,每天要应付大清兵马的袭击,要面对寒冷,要想着自己种田,养活自己,同时还要为华夏军打战,抵抗大清国的骚扰,对抗蒙古人骑兵骚扰。

有一部分南洋土著,印尼土著被驱赶到了玉门关外面,让他们整天面对沙漠和叶尔羌汗国的游骑,替华夏王国挡住叶尔羌汗国的兵锋,等华夏军腾出手来收拾他们。

这样的办法成效显著,张强也不感化他们,遍及全国的学前启蒙那是对于汉人说的,对于华夏王国的百姓说的,不是对他们说的。

学前的免费两年的私塾教育,上学以后还有免费两年的继续的私塾教育,学习的都是以前夫子们教的科举考试的东西,从三年级起,开始学习差不多后世的那些东西,自然,语文,数学,简化字,华夏王国思想教育。

四年级毕业,然后从初中开始学习简单的理科,物理,历史,地理,语文,结合实践的动手课程。

可以说学前是兴趣,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古人的东西,学习以后开头是循序渐进的接受新东西,这样既接受了五千年文明传统,又能传授一些基本的后世的文化。

从初中开始,有了小学的底子,开始学习一些谋生的东西,认识社会,培养动手能力。

高中,开始学习具体的东西,分为文科和理科,这时候就需要勤奋学习了,有关以后能不能谋生的技能,高中都教授。

高中以后可以上技校,出来以后去作坊打工,去商人那里当学徒,去基层当个村长,或者去技校当个知识教师,总之和后世差不多,靠上大学就能学习理解各种华夏王国的处境,为什么要这么对待那些土著,开始进行思想强化教育,爱国教育。

同时这些学生为工厂,官府,商人,提供各种基础人才。

大学之后是太学,太学是必须大学毕业以后在各种岗位上从事学习和工作三年以后的,有了各种经验,并且经过考试以后才能录取,就是各种专科人才了。

学政部的成绩这些年相当斐然,强调实践,强调实际和创新,自主,自由,培养各种能用的人才,不是毕业即失业的


状态提示:第九百二十六章 蓬勃发展的华夏王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