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穿越重生>大明领主>第四百二十一章 南明烽火2

张强在长江沿岸各个府巡视,检查这里的防御和备战工作。

清军的装备越来越好了,清军训练出来的新军越来越有战斗力了,清军二十八个镇逐渐的成军,每军一万一千人,和华夏军的近卫旅一样的规模和军制,学习华夏军清军是个好学生,凡是华夏军近卫旅里面有的编制,他们都学习,华夏军里面怎么装配武器,他们都怎么装配。

张强不得不说,洪承畴,真是个好学生啊。

不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洪承畴训练出来的前三个军,田斌他们的第一军,以及比较精锐的第二军,第三军,居然给多尔衮给调到了燕京,拱卫京城去了。

于是华夏军当面就只剩下了二十五个镇,这二十五个镇根据留在那里的军情部情报员汇报,已经有十个军完成了整备,和第一军一样精锐了,十个镇差不多完成了八成,剩余五个镇是新编的满人部队,全是满人带领,由滞留在哪里无家可回的葡萄牙士兵担任军官,还有一部分走不了的荷兰军官担任炮兵军官。

这五个镇虽然兵力少了一些,大约八千五百人,但他们的骑兵多了一些,都是满人精锐的步战骑兵,能拉满人长弓,战斗力在对战冷兵器部队的时候还是很厉害的,而且这些满人精锐士兵都很勇猛,不怕死。

根据情报显示,这些满人镇,由顺治皇帝的亲信控制着两个镇,鳌拜控制着一个镇,其余两个镇是济尔哈朗和莽古尔泰的亲信各控制一个镇。

怎么看顺治皇帝和他的盟友们好像控制了这边的局势,其实那二十个镇都是由洪承畴控制的,洪承畴是效忠多尔衮的,而且洪承畴这里还控制着一些没有加入新军的蒙古骑兵和满族清兵部队,也有十来万人。

所以顺治皇帝的势力在这里还是很小,不足为惧的。

张强通过这些情报能揣测出顺治皇帝年龄越来越大了,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已经想要夺回自己的皇帝权利了,他已经把手伸到了前线军中,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张强只能高兴,清军开始闹内讧了,多尔衮调回三个军的新军,就知道他怕自己对于满清朝廷的把控失去先手,先从这里调走洪承畴培养出来的亲信军队,巩固自己的权利,压制反对自己的那些王公大臣们。

乱吧,越乱越好,越乱对汉人越有利,对于华夏军越有利。

张强一个一个野战旅,一个一个守备团,一个一个民兵大队的视察过去。

从魏无忌坐镇的金陵府府城开始,和魏无忌交还了情报和看法,两个人都认为清军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不需要多做准备,以现在的十个野战旅,十个守备团,十个民兵大队,三个骑兵旅,大约二十五万兵力,防守河岸,加上新组建的江河舰队监视敌人,完全可以减轻华夏军的负担,并且防备住敌人的突袭。

无论是华夏军还是清军想要攻打对方,都需要登陆作战,有十个民兵大队,每个民兵大队一万人的巡逻和监视,无论哪个渡口还是地方都能覆盖住。

在敌人前期登陆的时候,兵力还不是很多的时候,驻防的守备团都能及时率领民兵大队挡住,然后把歼灭敌人登陆部队的任务交给附近的野战旅,野战旅完全由能力和敌人打个不相上下,在前期稳固防守住各个地段,哪怕被突破了,后方的野战旅能梯次补防,近卫旅能迅速带领防守金华府中枢的部队,形成主力部队对敌人的攻击予以击退。

所以不需要抽调后方的野战旅和驻防的野战旅形成主力战役集团和敌人进行决战。

为什么说十个野战旅呢?

华夏军不是有二十三个野战旅吗?

那是因为在南明国方向上,在面对湖广的江西州,总共驻扎着六个野战旅,一个骑兵旅,防备敌人从哪个方向上突破,其他的一个野战旅驻扎在汀州府,一个骑兵旅去了南明国,三个野战旅在宁波府,绍兴府,杭州府,三个府梯次守备,两个野战旅在宝岛由贺锦和金麒防备郑成功,一个野战旅,也就是由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西班牙人俘虏组成的野战旅正在漳州府驻扎整训,同时也是西南方向以及敌人从海上过来的防守补充部队。

近卫2旅在仙居县守备工厂,近卫三旅刚刚组建完成,在处州府驻扎,近卫1旅在中枢驻扎,1个骑兵旅在金华府东阳镇驻扎。

外部边境重兵把守,内部以点带面防守和镇压,目前来看华夏军的兵力还是够的。

各个府城还有守备团,各个县城有守备营,各个镇有守备百户,相当于连,可以说机动兵力也不少,原先的核心区域的民兵不时被裁撤了,就是转移到了边境新打下来的州府县城了,核心区域已经没有了民兵和村卫队,只有各个官府的衙役和捕快了。

华夏军正在把战时的兵力全部抽调到边境地带,中心地带还政于民了,这样能减轻地方上的税收压力,财政压力,他们不需要出很多钱来养民兵和村卫队了,使得核心区域和中心区域的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回归华夏军体制下的大明百姓的生活状态了。

核心区域现在你连惩戒营的俘虏都不会看到了,也许一些艰苦的地方,比如矿山,山区采石场还有一些苦役营的重犯,但他们也是少之又少了,守备的地方守备部队的兵力完全能把他们看死,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至少到目前来看没有什么罪犯越狱,给地方上造成什么袭扰的事情发生过。

在看到华夏军的情况有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一章 南明烽火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