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穿越重生>大魏能臣>811.第811章 六路攻曹

少年曾立封侯志,游历四方多茫然,

经纶满腹无人识,仕途犹如登险山,

儒家传承心间记,忠孝仁爱礼义廉,

拼的一死酬知己,万世骂名谁人怜,

进也难!退也难!

求前路,问圣贤?

何时风卷残云散,一腔热血染青天!

别人的路在眼前,自己的路在心中,离开许昌之后,为了躲避追兵,辛毗快马加鞭,一天之内狂奔百余里,通过了十七座关隘,真是快如飙风,疾如闪电!

可是第二天,行进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只有区区的三十里,第三天-跑了二十里,第四天-几乎停顿不前了……到了第五天,辛毗又动地方了,可是没有前进半步,反而后退了十多里地!

辛毗没有迷路,沿途也没人阻拦,之所以道路难行,进进退退,正是他内心矛盾的体现,一方面,他身为河北使者,理应尽快赶回去,把收集的各种情报上交,让主公袁绍早做准备才是!

另一方面,曹丕对自己有知遇之情,救命之恩,按照儒家‘士为知己者死’的原则,自己应该舍身报效,助他成就功名大业,退一步来说,决不能与之为敌呀!

心思冲突,脚步必乱,从许昌到官渡不足三百里路程,速度快一些的三、四天就能赶到,可是辛毗足足走了八天,才看到了渡口,滔滔黄河,千古成败,自己究竟过不过去呢?

抛开道义不说,就以成败而论,辛毗也是矛盾重重的,曹家父子文韬武略,知人善用,麾下文武团结一心,数十万将士骁勇善战;反观河北一方,袁氏父子骄奢淫逸,上下离心离德,人马数量虽多,不过一些乌合之众,双方一旦发生决战,胜败也就可以预料了!

俗话说的好-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既然河北-袁氏的大船必然沉没,自己何必跟着殉葬呢,另投明主,凭着一身才华,平步青云-名垂青史,这才是大丈夫所为吗,就像韩信、陈平、英布……等人,都是弃楚投汉,创下了一世功业的!

可惜,投奔的时机不成熟呀,自古以来,还没有使者一去不回头,直接投奔敌方的先例呢,那样会惹来天下人耻笑的,再说了,妻儿老小都在邺城,自己一旦反水,他们的性命难保呀!

“男子汉,大丈夫,岂能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弃妻儿老小不顾呢,河北必须回去,不过吗……二公子的知遇之恩,也要好好的报答一番!”

反复思考之后,辛毗一咬牙,一跺脚,决定返回河北,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过吗,要在三天之后!

曹营集团在筹措粮草,积极备战,这些事辛毗心知肚明,如今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了,秋风起,麦穗黄,军粮足备,胜算则大……,自己三天之后过河,算是还了曹丕的一个人情,然后把情报上交,完成了袁氏交代的任务,即忠且义,可谓两全其美了!

就这样,辛毗在黄河岸边驻足三天,而后坐船渡过了黄河,快马加鞭的返回邺城去了……三天时间,有时候无足轻重,有时候决定生死呀!

…………………………………………………………………………………………………………

邺城-大将军府!

自从派出使者之后,袁绍天天的掐手指头,苦苦的算着时间,脸上挂满了忧愁,即怕使者人头落地,弄不到准确的情报,又担心曹操先发制人,带领人马杀过黄河,直取邺城而来,就在他急的火烧火燎的时候,亲兵来报--“使者从许昌回来了!”

“太好了,速速让他来见,老夫要详细询问一番!”

袁绍一蹦三尺高,立刻接见了辛毗,询问此行的结果,后者也没有隐瞒,把自己所见所闻,全都上奏了……

其一,曹操拒绝了三项条款,而且态度极为强硬,还要上奏天子,罢免袁绍的一切官职呢!

其二,曹营集团的物资储备不足,尤其是粮草问题,一直没能彻底的解决,不具备长期作战的能力,三个月就是他们的极限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萧逸真的关押在天牢中,彻底失去了自由,原来有人还担心,这是曹操用的‘苦肉计’,哄骗天下诸侯用的,如今看来吗,这头‘贪狼’真是身陷囹圄了!

“哈哈!……曹阿瞒外强中干,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放言让老夫去许昌迎接天子,既然如此,老夫就统领大军南下,给他一点厉害看看!”

听完辛毗带回的情报,袁绍一阵狂喜,立刻下令,召集文武重臣,再次聚集在大将军,商议军政大事!

与上次会议相比,这次召集的人员更多,除了四州的文武官员,还有门阀家主、地方豪强、财阀富户……,只要是有名气,有威望的人,一律来者不拒,就连客居邺城的刘备、关羽、张飞几人,也参加了会议,当然了,他们只有旁听权,没有发言权!

人数众多,又分散四方,召集起来自然很麻烦了,一时间,车辚辚,马潇潇,各路人马奔向邺城……二十多天之后,这些人才聚集起来,这时候,秋风吹起,麦穗逐渐变黄了!

………………………………………………………………………………………………

“呜!……呜!呜!”

“汉室不幸,国乱岁凶,天子蒙难,百姓涂炭,更有奸贼曹操,胁迫天子,欺凌百官,穷凶极恶,神人公愤…………本大将军顺天迎人,聚集四方豪杰之士,出兵靖难,为国除贼……各位有何计策,尽皆道来!”


状态提示:811.第811章 六路攻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