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抗战之还我河山>第261章 第4旅团的末日 2

小说网.,最快更新抗战之还我河山最新章节!

快吓尿的日军经验的确都很丰富,在一连和第二道防线的二连六门迫击炮将躲在掩体里剩余的五六挺重机枪炸成碎片之后,下一步的目标自然就是趴在地上进退两难的他们了。

你要说鬼子的射手们是傻逼吗?明知道敌人的炮要来搞他们,为毛线不抬着重机枪就跑?

已经去侍奉天照大神的鬼子兵只想说一句:大神,臣妾做不到啊!

那是真的做不到。

关东军主力装备的92式重机枪是1932年才研制出来装备部队,这种机枪是在三年式重机枪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发完成的,三年式重机枪枪身加枪架共重55.3公斤已经是个大家伙了,但使用7.7毫米子弹的92式重机枪则更进一步,总重量达到了惊人的63公斤,也就是一台120斤重的大家伙。

重量这玩意儿不是卖水果,分量够足代表的不是诚心诚意,代表的是笨重和傻大粗,更要命的是对于子弹横飞的战场上来说,想搬着这样的大玩意儿跑路,简直不要太傻叉。

说直白点儿,就是92式重机枪的机动性很渣。

如果把机枪丢了,自个儿逃命,这对于小鬼子来说,更是不可能的事。这个时期的小鬼子不仅军法严厉,他们的荣誉感也很强,宁愿去侍奉天照大神也不会丢掉自己的武器的。

所以,他们只能固执的随同重机枪一起被炸成了碎片。

柳川一男的机枪中队12挺重机枪彻底成了历史的尘埃。

至于说随着步兵一起前进负责火力支援的轻机枪,也不是没试图努力反击过。

可若是说二战时日军军工设计的哪一款武器最坑爹,那现阶段日军所使用的制式轻机枪大正十一也就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歪把子轻机枪几乎能独占鳌头,这里说的只是几乎,因为日军军工还有其他更奇葩的作品,后面会一一道来。

再来说这歪把子机枪,什么供弹复杂、150发每分的射速偏低、操枪射击别扭和麻烦之类的小缺点都不谈了,什么武器都没有完美的不是?就连42这种划时代军工之作还被人说射速太高导致增加后勤负担呢!按照这说法,每个人背个大刀片子去作战好了,那玩意儿只要配块磨刀石就好了。

要人命的是,大正十一年机枪被设计者们设计成了一款身娇肉贵的大小姐型兵器。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先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于是关东军士兵们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的办法;后来发现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这都还是没拿到撒哈拉沙漠里去试试,风沙吹一次,大日本帝国皇军们会发现,麻辣隔壁的,机枪打不响了。

当然,这事儿已经由中国军人们帮着实验过了,连穷得掉渣的中国军队都不爱用歪把子,而深爱上了捷克造。

事实上,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只有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季节,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以及战斗烈度柔和的理想条件下,故障率才会相对低一些。

好吧,你说拥有这样一款大小姐型必须时刻温柔对待的轻机枪的大日本帝国皇军们在这片已经被烧的只剩下一片野地,遍地都是草灰木渣的阵地上,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呢?

大小姐机枪有不少当场罢工了呗!直白点儿说就是卡壳了,打不响了。机枪射手们满面悲沧,就差仰天长叹:“坑爹的军工砖家们那!”

估计趴在地上加紧蛋蛋的帝国士兵们这会儿也纷纷在心里问候军工设计师们家里全部女性成员,这完全是不给人一点儿活路啊!

还在满面忧伤拼命擦拭机枪枪机里落进的草灰希望能让机枪重新怒吼起来的日军机枪手很快就知道,什么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歪把子机枪还有个最脑残的设计,那就是两脚架偏长,火线过高,而且位置非常靠前,不便于发挥火力,正、副射手位置过于紧密,战场生存能力弱。

机枪的火线高度,是指机枪脚架架于地面时,枪管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距离。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两脚架的架杆较长,以致其火线高度达400,因此比一般机枪的火线都要高(通常机枪的火线高度不超过300,而且大多数是尽可能降低火线高度)。由于装弹机的位置业已确定,两脚架只有靠前配置才能避免与装弹机相互干涉,再加上脚架偏长,火线偏高,这样一来虽然对打仰角射击有利,但对打平射特别是打俯角射击就极为不利,射手往往要把上半身探出老高,才能构成瞄准线。

战斗中,在一线战场上,作为步兵中的主要武器,机枪往往是对方集中打击和首先消灭的目标,特别是在非自动武器占主导地位的早期战场上,机枪对对方的威胁很大,因此被对方打掉的危险也很大。

要说仰角射击有利吧,偏偏日军进入的这段攻击区域山坡很平缓,坡度不过十来度,几乎跟平地差不多,想坡度大,再往下跑个三四百米还差不多。

至于说不用两脚架,直接把机枪枪身搁地上直接打,只能说,那你真是想多了,机枪射击产生的强烈后座力会让你把握不住枪口的跳动不说,机枪手前面大日本帝国皇军们的腚眼不保几率绝对大于百分之七十。

敢于端着机枪冲出阵地大杀四方的,那都是猛人中的


状态提示:第261章 第4旅团的末日 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