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抗战之还我河山>第1057章 完胜(4)

后果自然是惨不忍睹。

日军不仅纪律严明,甚至可以说执行军令到了令人瞠目结舌固执的程度,明知道中国人的迫击炮马上就会砸过来,但在中队长的命令下,竟然没有一人丢下重机枪寻找掩体或者说撒丫子跑路。全是抬着重机枪狂奔。

那自然,大大拖累了他们撤退的速度。

当然了,除了有些古板固执的民族特性,这其实和日军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严苛的军纪也有关系。做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军对武器装备看得极重,若是丢失武器或损失武器,责任人会受到极为严厉的处罚。

曾经时空中,在和“土八路”无数次的你来我往“躲猫猫”的较量中,一个步兵中队因为中伏,仓皇撤退之余被“土八路”缴获了一门92步兵炮。这下撒丫子跑路人没事但武器丢了的日军中队长可就慌了神,竟然找了中间人给“土八路”传话,用远超步兵炮价值的现大洋和机枪、步枪来换。

红色部队当然没那么傻把炮再还过去让他们再来打自己,更何况步兵炮可是个好玩意儿,拿钱都换不到。虽然最终没有拿回自己的步兵炮,但日军宁愿冒着通敌的罪名也想把自己的武器给弄回来,也可以想见日军对武器的重视成都。

这帮重机枪兵们哪怕知道迫击炮就要打过来,还依旧固执的抬着重机枪跑路也就可以理解了。

本身穿着笨重的昭五式军靴就不是很适合山地作战再加上更笨重的92重机枪,被数十颗几乎将数千平方米都覆盖的迫击炮这么一轰,这帮日寇重机枪手的结局也就显而易见了。

包括不用抬机枪蹿得最快的日军重机枪中队的中队长在内,所有日军的身影在迫击炮炮弹的轰炸中人仰马翻。

“八嘎,我们的迫击炮呢?还击,还击!”看到这一幕的羽鸟中佐差点儿没气背过气去。

先前步兵炮阵地被独立团迫击炮轮了一番,羽鸟中佐虽然愤怒,但心里其实都已经有些犯怵。虽然在华北战场上第20师团所向披靡,但绝不是说丝毫无损。而士兵百分之七十的伤亡,不是伤亡于枪弹,而正是中国人的迫击炮和手榴弹。

可以说,中国人大量装备部队的迫击炮,是日军最痛恨也最怕的武器,其余的,则都不值一提。

迫击炮弹其实威力算不上很大,虽然先前步兵炮阵地被轮了一遍,但步兵炮却损失并不大,那毕竟是个200多公斤的铁疙瘩,只要不是被炮弹正面命中,只是被气浪掀翻,基本上还能再使用。只是炮手死伤有些惨重,整个步兵炮阵地能侥幸生存的炮手不过十余人,伤亡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

何况羽鸟中佐还带着一丝侥幸,中国人从战斗一开始就没使用迫击炮对己方机枪阵地打击而是集中火力打击步兵炮阵地,那是不是说明他们的炮弹并不多,要把宝贵的炮弹用到刀刃而不是刀背上呢?

反正换成老鸟中佐指挥的话,如果炮弹存量足够的话,一开始就会对重机枪阵地打击的。而独立团那位“臭名昭著”的“野兽上校”绝对不是个笨蛋吧!老鸟中佐从来没有低估敌人的习惯。

接下来的七八分钟战斗倒也符合他的猜想,疯狂炮击步兵炮阵地后,中国人的迫击炮再没有发言,任凭两翼的重机枪对己方阵地上扫射,掩护对手的步兵继续前进。

只是,自从战车中队损失惨重,连续三辆坦克被击毁后,中国人的迫击炮竟然再次开始炮击,而且,这次甚至比打步兵炮阵地还要狂暴,从炮火的强度来看,最少,砸出了上百发炮弹。

中国人,什么时候变这么富裕了?看着抬着望远镜中浓浓硝烟里抬着重机枪却不断被炸飞落下,显得极为无助的己方士兵的身影,老鸟中佐差点儿没咬碎自己的后槽牙。

“野兽上校”实在是太狡猾了,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残酷。有如此实力,竟然宁愿让对手的重机枪朝己方阵地射击了超过二十分钟,直到这时才一举爆发。

他这么做,是想干什么?

但不管刘浪是想干什么,面对独立团大量的迫击炮,现在第1步兵大队能还击的,只有迫击炮了。

是的,对于这种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步兵支援火炮,不光是中国军队装备的有,日军装备的同样有。

只是,看着大队直属炮兵小队架起的那两门笨重的94式90迫击炮,羽鸟中佐脑门上的青筋都忍不住直蹦。

没错,相对于国军大量装备的重量60多公斤82口径迫击炮,日军94式90口径迫击炮光从口径上来看,又是牛逼到不行。

但。。。。。。日本军工再次脑残。

总重量达175公斤的94式迫击炮实在是太重了,重的和92步兵炮都相差无几了。虽然5.26公斤重弹丸的威力比中国军队82迫击炮要大的多,3800米射程也要远。

可是,在拥有了既可以当直瞄炮又可做曲射炮的92步兵炮之后,做为指挥官,谁还会愿意去配备这个只能打战壕功能单一的迫击炮?还八嘎的如此之重,最少得一个炮兵班伺候着。

而国军装备的总重60多公斤的82迫,四个士兵就可以轻松的拆卸下来扛着就跑,论起机动性来,甩开94式可不止八条街。

想当初身体素质属于变态级的浪团座可是一个人就抗了台82迫追着第六师团单人单炮狠狠地踢了几下他们的屁股,如果换成175公斤重的94式,估计浪团座就算扛得起,那也不可能跑得像只兔子,打了就闪人了。

所以,日军


状态提示:第1057章 完胜(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