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仙侠修真>风雷幽明水云闲>第三百零五章 奋不顾身

过了彭城,到京城的路程就走了一半了。地势越见平坦。北来的寒流没有了阻挡,加上周围湖泊河流水汽影响,越的寒风刺骨。这天天气晴朗,难得看得到太阳,他们一路向北,太阳晒得他们暖洋洋的,但刚过了晌午,天空忽然乌云密布,像是要大雨倾盆的样子,他们不得已在一个叫陈家村的地方停留,下马的时候杜玉清望着天上黑云压城,心里突然感受到强烈的恐怖气息,感觉好像要生什么大事似的慌乱和闷痛不已。

里长把他们安排在一个村中富户的家中。安顿下来后,雨却还是没有下下来,打过几个闷雷之后天空反而开始放晴,乌云散去,露出澄清淡蓝的天空。房东老太太奇怪地在院子里举香磕头,喃喃地求告祈祷。杜玉清问是怎么回事,房主愁眉苦脸地说:他们当地有句俗语说“冬天打雷,遍地是贼”。预示着明年会虫害猖獗瘟疫四起,明年的粮食恐怕会歉收啊。

杜玉清回头看见父亲仰望天空,脸上似有忧色。程羲和看大家连日赶路都累了,索性决定休息半日。杜玉清在房中看了一会书觉得外面日头正好,便走出院子,沿着小河边散步。走到村口,看见低矮的土地庙,不知为什么心里一动上前拜了三拜,双手合十祷告着:“小女子杜玉清初到贵地,多有打扰。望土地公公见谅。感恩您保佑一方土地平安。”暗念完毕,又拜了三拜。

此时已过日跌,太阳小而明亮,河面上的薄冰反射出晶莹的光亮,脉脉水流映射出天上金一道灰一道的晚霞,不远处有几个梳着总角的孩子在干枯的斜坡上滑草玩,他们的嬉笑喧闹给安静的周遭带来了一些生气。

杜玉清遇到一位荷锄归家的老农,上前稽请教这条是什么河。老农放下锄头,指着西北方向,用浓重的乡音告诉她:这条河是沂河,是淮河的支流,再过去一点就是黄河故道了。

杜玉清和老农正聊得兴致高着,抬头看见一脸严肃的程羲和也往这边走来,正要朝他招呼,突然看见对面的老农神色有异,转头一看,刚才在斜坡上滑草玩的四个孩子,只剩下三个呆愣愣地朝着小河看,河面上还露出一双手。

不好!杜玉清心里叫道,孩子掉进河里了!她飞快地跑过去,一边跑一边解下佩剑,脱去棉袄。不等脱下靴子就跳进水里,她感觉孩子离岸边不远,自己走几步就能抓住他,但她不识水性,更不了解冬天河水的威力。冰凉的河水一下就灌入她的靴子里,她的脚下瞬间变得沉重起来,她后悔了刚才没有把靴子脱下来,但时间已经不允许她犹豫。她朝那个挣扎中的孩子快步走去。

杜玉清不会游泳,所幸孩子刚从斜坡上滚入水中,此时还离岸边不远,水刚刚没过杜玉清的腰际,只是孩子的挣扎却反而使得潮水把孩子带往河中央,杜玉清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浸了水的袄裤和皂靴变得越来越沉重。练武时父亲总是在说:腰是带动全身的主宰,拎腰就如人在水中游泳,双腿如挂在腰上,要保持身体的均匀空灵。可是此时她在水里只感到下盘的沉重了。杜玉清告诉自己不要慌,放松摆动双臂,竭力拎腰如在岸上行走。她抓到那个孩子时候,水已经淹到她的下巴。

那孩子显然已经晕过去了,被湿重的衣物拖着正要沉入水下。杜玉清小时候曾听人说过在水中救人的禁忌。他们说要救淹水的人一定要从后面抓住他,不能被他给缠住,不然,垂死的人力大无穷会把你也给拖进水里。还有,在水中挣扎时一定要分清是水底还是水面,有的人以为被光线反射的河底是水面,结果越努力越死,死了之后两手都是泥。杜玉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紧急情况下,在这刺骨的冰水中还能有这么多的联想,心里讪笑。眼下倒好,根本不用把他砍晕了再救人,孩子已经晕了。

杜玉清抓起孩子的衣领朝岸边走去。但她没有想到这个孩子身体这么重,根本拖不动,只得走到孩子身后,推着他一步步往前。她的身体越来越僵硬,四肢已经不听使唤,她听到自己心脏咚咚咚地跳动快要蹦出胸口,她喘不过气来了……她努力保持着清明,一步两步,迈着沉重的步伐把孩子往岸边拱。朦胧中看见眼前递过一根木棍,是刚才老农的锄头柄!她抓住锄柄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孩子推给老农,迷迷糊糊地看见河水拍击着岸边的黄泥滩,堆起一个个浑浊的泡泡。她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昏厥之前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我死后程羲和会现我是女子吧。

不知过了多久,杜玉清感觉脚底刺痛,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眼前黑魆魆的一片,但她知道她得救了!因为她感觉她踩着的是岸边的芦苇茬子,它们透过她湿透的靴子扎着她的脚,好痛,又好高兴,那是生命获得新生的喜悦。

身边有人驾着她的胳膊朝岸上走去,他身上有好闻的味道,是男子汉的味道,他好像也精疲力尽了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一到草地上,那人也没有了力气,身体一软两人都瘫倒在地上。但是,她终于得救了!杜玉清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大笑,但她浑身无力冻得牙齿打颤,根本笑不起来。很有意思的是她眼前的世界,刚才是一片黑暗,后来呈现的是混沌模糊的灰色,仿佛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颜色,到现在开始分化呈现出黑白两色,天空、大地、人都只有黑白的影子。

朦胧中听到周遭人的疾呼和喊叫,有人拿她脱下


状态提示:第三百零五章 奋不顾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