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绝境中的第三帝国>二百四十八章 最强的狙击手们

苏联上校神色凝重的对从车队后发跑上前来的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上尉:“芬兰的狙击手明显是个高手,他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连狙杀我们这边的11名高级军官,即便在狙击手里排名,他们也绝对可以算佼佼者!普通的士兵根本拖不住他们,刚才的榴弹炮也不太可能干掉他们所有人。”

上校严肃的看着他,咬着牙道:“我们这边,能对付他们的只有你们狙击小队。你是我们最强的狙击手,我只能拜托你了!”

费奥多上尉点了点头,淡然道:“没问题,不过你要立刻让至少一个排的人冲上去。我们小队会紧跟在后面,确保干掉这支嚣张的芬兰狙击小队。”

看着冷酷自负的费奥多,上校毫不犹豫的听从了他的建议:“二营长!让你的人冲在前面,配合我们的狙击手!”

虽然上校并不明白,费奥多这么要求的原因,一是要吸引西蒙他们可能射来的火力,争取通过冲锋部队被击中的角度暴露对方的位置。第二,则是是为了用这群明面上的炮灰替他们狙击小队打掩护,保障狙击小队的相对隐蔽。第三,若是芬兰狙击手过于强大,费奥多他们也可以选择与之缠斗,掩护这支冲锋的常规部队靠近后,近距离击杀对方狙击手。

不过上校知道一点,那就是费奥多上尉这个地道的雅库特人,和他弯弓射大雕的先祖一样,是个远程猎杀猎物的高手。自开战以来,费奥多已经狙杀了超过20名芬兰战士,成为苏军阵营的一大骄傲。

大局上,苏军以雷霆之势开战,但最后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泥潭中。战局上没什么好称道的,那苏军自然就只能把费奥多这种个例拿出来反复炫耀,已到达鼓舞士气的作用。

芬兰战役至今为止已经打了一个多月,苏军在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大将的指挥下,出动了35万大军,共计4个集团军,18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4个坦克旅以及约1200辆坦克、800多架飞机。

梅列茨科夫大将是苏联的老牌名将,再加上兵力上的碾压性优势,这一仗,本来该很快结束的。

可现在,仗已经打了近一个多月。国内也进行了部分动员,甚至已经着手组建“影子部队”。前线兵力已经膨胀到将近55万,可预定的战略目标却连一半都没能达到。

南部,第九军的五个步兵师,近10万人,两百七十五辆战车,三百六十门大炮外加一百架飞机。原定计划是经索木斯萨耳米攻向位于波的尼亚湾畔的奥卢,将芬兰割为两半并切断跟瑞典间的陆上交通。可实际上,他们到现在还卡在索木斯萨耳米一带,寸步为进。

中路,梅列茨科夫大将部署了两个军,打算以钳形攻势粉碎芬兰军队的抵抗。

其中,第七军拥有十个步兵师,六个战车旅,共计二十四万部队,一千五百辆战车,九百门大炮,三百架飞机。计划从列宁格勒以北沿着拉多加湖西岸向北进攻,突破芬兰的曼尼海姆防线,夺取芬兰第二大城维伊普里,然后向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前进。

第八军拥有七个步兵师,一个战车旅,共计十五万部队,五百四十五辆战车,五百二十门大炮,外加飞机两百架。计划沿拉多加湖北岸向西进攻,跟第七军会师后一同挺近芬兰腹地。

结果,第八军在拉多加湖东北地区有2个师遇袭,大部被歼,在芬军的节节阻击和游击队夜间袭扰下,不得不转入防御态势。

第七军在曼纳海姆防线上撞得头破血流,尽管投入了1个梯队又1个梯队,轮番进攻,但由于未弄清芬兰军队的主要防御地带和保障地带,未查明芬兰军队的防御工事和障碍物配系,再加协同不灵,指挥不善,直到到现在,第7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以后也只攻占了芬兰军队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

而这时的第7军已损失惨重,无力突破芬兰军队的主要防御地带,而被迫就地停止进攻。双方形成对峙,转入袭扰战。造就了现在西蒙等人反复袭扰苏军的情况。

北部的苏联第14集团军倒是打的不错。在拥有“彼得大帝号”战列舰的北方舰队配合下,第14集团军一路沿巴伦支海岸方向进攻,很快占领了贝萨谋港和雷巴契半岛,封锁了芬兰通往巴伦支海和挪威的通道。不过在离开了舰炮支援后,第14集团军现在也进展缓慢。

如今,正是双方对峙的关键时期。这种时候被芬兰狙击手一次性干掉3个师的高层指挥官,传出去对士气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只有也必须干掉这支芬兰狙击小队,才能找回点尊严,不至于颜面扫地!

看着费奥多带着2名年纪轻轻的狙击手小跑着远去,上校面色苍白的祈祷着他们可以胜过芬兰的狙击手。

费奥多带去的两为狙击手,上校都大概了解一点。

其中一个叫做瓦西里·扎伊采夫,是海军岸勤人员,因为枪法好,被陆军临时从北方舰队调来对付芬兰狙击手。

另一名狙击手的名字上校忘记了,只记得那人以前是个猎户的儿子,也是因为枪法好而被从后方调来应对芬兰狙击手,大家平日里都爱叫他的外号,“小猎犬”。

“二营长!”上校不放心的朝二营长确认道:“你刚才派了多少人来着?会不会少了点?”

二营长看着脸色有些难看的上校,安慰似的拍着胸口保证到:“团长,你就放心吧。虽然那位上尉只要一个排,但我刚才可是


状态提示:二百四十八章 最强的狙击手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