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宋将门>第229章 下马威

辽国有五座京城,不过他们的皇帝却不在任何一座城池当中。

为了保持祖先游牧的习惯,辽国有一种名为“捺钵”的习俗,捺钵是契丹语,翻译汉语,大约就是行宫,行营的意思。

按照辽人的说法,他们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春捺钵设在便于放鹰捕杀天鹅、野鸭、大雁和凿冰钩鱼的场所,最远到混同江和延芳淀。夏捺钵设在避暑胜地,通常离上京或中京不过三百里。

秋捺钵设在便于猎鹿、熊和虎的场所、离上京或中京也不很远。冬捺钵设在风寒较不严酷而又便于射猎的场所,通常在上京以南至中京周围。辽帝在四时捺钵驻留的时间长短不等,每处长则两月左右,短则不满一月。

一言以蔽之,辽帝每时每刻都在打猎之中,居无定所,为了处置庞大的帝国事务,捺钵就显得非常重要。

凡捺钵,所有契丹大小内外臣僚以及汉人宣徽院所属官员都必从行。汉人枢密院、中书省等南面臣僚则只有一二人相从,其余宰相以下在京都居守,处理公务。高级官吏的除拜,中书省以堂帖权差,等待皇帝主持的北南臣僚会议最后批准,然后出给诰敕。

这种会议,每年在五月纳凉和住冬时节举行。捺钵的禁卫法制十分森严,毡车为营,硬寨为宫,贵戚为侍卫,着帐户为近侍,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轮番为宿直,以警卫皇帝的安全。

王宁安从幽州出来,前往的就是中京方向,辽帝的捺钵就设在那里。

这一路上,王宁安充分展示了他的忽悠天赋,到处和辽国的贵胄谈生意,做买卖,最初还都是王宁安撒钱,可是渐渐的辽国的贵胄就像是疯了一样,对于大宋的商品,一个个垂涎三尺,不惜重金,也要购买。

王宁安向他们表示,平县的榷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这里完全平等贸易,官窑瓷器,皇家的织物,最精致的家具衣料,经史子集,应有尽有。

辽国官吏商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代理大宋物产。这帮人还不明白,王宁安就亲自示范了一次。

比如他手上有一万匹上好的丝绸,辽国朋友感兴趣,就可以竞标出价,谁的价格更高,这一万匹丝绸就是他的。

买到了手里,可以自己穿,也可以贩卖到国内,还能通过商人,贩运到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赚取暴利。

王宁安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在平县榷场购买大宗商品,价格甚至略低于大宋境内的价格,运到辽国,就能翻两倍,如果运到了西域,立刻十倍不止!

辽国的这帮贵胄早就贪图享受,满身绫罗绸缎,每年花的钱难以计数,按照王宁安的说法,他们不但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还能从贸易当中,赚一笔大钱。

你说这帮人能不疯癫吗?

除此之外,张孝杰受了王宁安的好处,这家伙也不要脸了,他的绝对被王宁安对上来了,以前还觉得挺丢人的,不好意思说,这回他不管了。

王宁安可不是寻常人物,风靡天下的《三国演义》就是他写的,而且前段时间,王宁安一口气写了几十首词,各个都是佳作,深得文坛领袖欧阳修,范仲淹范相公的欣赏,俨然大宋年青一代的文魁星!

他张孝杰能和王宁安过招,那也是不同凡响。

这玩意像什么呢,就有点后世蹭热度的味道,他没口子夸王宁安,连带着自己的身价也水涨船高,说白了,就是组团忽悠!

这一宣扬可不要紧,辽国的贵胄竟然不少读过王宁安的词作,每每被才情感动,真是没想到,偶像竟然驾临辽国。

一帮文青病泛滥的脑残粉天天往营帐跑,其中还有不少契丹女子,看她们的火辣劲儿,简直要把王宁安给吃了。

杨曦看到此情此景,都咬牙切齿,幸好自己跟来了,不然,不然就坏事了……在杨大小姐的严防死守之下,王宁安总算是保住了名节。

就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之下,王宁安一行来到了辽主捺钵所在。

眼下辽国的皇帝正是耶律重元的兄长耶律宗真,只是辽主最近身体不好,大小事务都交给了他的儿子,太子耶律洪基。

在王宁安赶到捺钵的前一天,皇太弟耶律重元也提前赶来了。

和王宁安谈判之后,耶律重元就成了坚定的主和派,鼓吹宋辽贸易,不光是他,萧大祐啊,耶律化葛啊,耶律仁先啊,还有许许多多拿到了好处的辽国臣子,部落头人,纷纷劝说皇帝陛下,游说皇太子,一定要同意议和,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宋辽的和平,在此一举。

……

“这回应该差不多了。”赵宗景的一颗心放下了。

王宁安把苏八娘叫了过来,一路北上,吃不好,睡不好,苏八娘比起之前,清减了许多,看起来越发楚楚可怜。

不过能摆脱京城的桎梏,对这个浪漫坚强的女子来说,还是很幸运的,她见识了诗词当中才有的边塞,更是领略了异域风光,见识多了,自己的那点遭遇也就不算什么了。苏八娘除了陪伴杨曦之外,还负责帮着王宁安计算一些账目。

不愧是让大苏拜服的才女,苏八娘很多就能理清楚复杂的账目,而且各种数字,过目不忘,比起王宁安还要厉害许多。

“大人,如今我们花出去的钱大约是1500万贯。”

听到这个数字,赵宗景还是一阵阵眩晕头疼,不过下一个数


状态提示:第229章 下马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