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铁血铸新明>第五十三节 对策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进退有度,条理清楚,大才!

卢象升看见秦浩明尚未弱冠,却能宠辱不惊。

自己一个总督问计与他,没有丝毫志得意满趾高气昂,反而小心翼翼问自己。

这明显是要知己知彼才做谋划,单就这份稳健,就令他心里暗自赞叹!

“你先不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果要驱除鞑虏应该如何进行反击?”

卢象升目露精光,心里涌起万丈豪情,难不成自己多年征战还不如一个士子?

杨逆想要自己的性命,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鞑子此次寇边,无外乎两种目的。其一,是对此次和谈失败的惩戒,展现他们的实力。

其二,削弱大明的实力,以打促和,以战养战,一举三得。

敌人想要的,就是我们要破坏的。

所以我们只要从这二个方面下手即可。”

秦浩明举起手,一条条向卢象升分析问题的根源,可是眼里还是充满深深的担忧。

无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历史上,为进一步削弱明朝的实力,皇太极在崇祯拒绝和议之后,四次率清兵从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入塞进攻明朝腹地。

最远深入到山东,攻破济南生擒德王。

清兵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毁掉城市、村庄,掠走大量牲口和金银,将俘获的人口带到关外当奴隶或拨到汉军旗中当兵。

既破坏明朝的生产力,又增强清朝国力,以战养战,一举两得。

而大明方面,虽有卢象升等敢战之士,却又受到制约束缚,战则必败。

大部分明军既没有与清军对阵的能力,又不能防守城池,只能远远地“尾随不敢击”,看着清兵抢掠后从容出塞。

与此同时,陕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军越剿越多,牵制了大明的大量兵力,使明军无法集中兵力对付清军。

特别是卢象升遇难后,更是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在明清双方的较量中,大明逐渐处于绝对下风。

卢象升点点头,低头沉思。

秦秀才的想法与他原来想的不谋而合,若是天雄军和关宁铁骑在手,再加上其他勤王队伍,定让鞑子讨不了好。

可惜皇上一会儿想战,一会儿想和,没有规划。

现如今,更是把人马进行拆分,分布在河北各县各州,难以集中使用,白白浪费战机。

“可惜圣命难违,巨鹿老夫又必须要去,为之奈何?”

想到崇祯皇帝的多疑,卢象升的心情有些黯淡,自己有心无力,真让人憋屈,忍不住长吁短叹!

“唉!崇祯皇帝就是太勤政,太急功近利,方有今时今日之时局啊!”

对崇祯这样的皇帝,除了敬佩他的骨气外,秦浩明才没有什么好感和敬畏感。

听见卢象升感慨,忍不住开口讽刺。

崇祯就是太“勤政”,才把大明给毁了。

皇帝的首要素质是知人善任,依靠一批有才能的人去治国平天下。

从这方面,秦浩明认为崇祯不是一个好皇帝,还不如刘禅。

作为皇帝,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只管玩他的女人就是了,却从深宫里胡乱指挥前方将领,岂有不败之理!

相反,作为后金政权最高决策人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三代领导,都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又能任用一批汉奸知识分子为他们出谋划策,自然胜多败少。

松锦战役时,皇太极知道此战关系清朝存亡,不但“悉索沈中人丁”,动员全**民上阵,还拖着病体御驾亲征,靠前指挥激励士气。

“秦秀才休得胡言乱语,小心祸从口出。”

卢象升淡淡的说道。

对崇祯,他还是有感激之情的。所以明知必死,还是毅然决然赶赴巨鹿。

也就是他赏识秦浩明,才不咸不淡说一句。换了其他人,说不定就要大动干戈了。

“谢卢总督厚爱,小生谨遵教诲!”

秦浩明悚然而惊,自己有些得意忘形了,此次目的是救卢象升,没必要徒惩口舌。

“卢总督,为今之计只有尽量减少损失。

如果能够集中三千精锐敢死之士,趁鞑子猝不及防之际,以快打快,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实在不行,以小股精锐战士,摸清敌酋位置实行“斩首”计划,让双方没有和谈可能。

如果崇祯皇帝能够下定决心,全力一战,对大明反而是幸事。

另外可以组织军队,把他们从各县府劫掠的财物、人员解救出来,让他们达不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总督以为如何?”

秦浩明后世就是特种战士,最善长的还是小股特种作战理念。

如今满清鞑子深入大明腹地,从地利这块来讲,有利于大明军队,方便实行特种作战计划。

卢象升听完一言不发,心里却是惊涛骇浪。

秦秀才所说的方案与自己原先的战法大同小异,甚至更有新意。

卢象升在崇祯十年四月十五日曾上了一个奏章,选用奇兵疏,他要求建立一支一千五百人的特殊部队,专门用来劫营和奇袭。

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安抚郧阳的成功,靠的是长途奔袭。

洛阳以骑兵数千击溃闯王百里联营,滁州以三千关宁铁骑蹂躏闯王数十万大军,靠的还是长途奔袭。

野战和奇袭,是他喜爱的战术。

如果秦秀才能够忠于大明,则是大明之福。若是加入国内反贼队伍,则是大明的悲哀。

一时之间,他的心里


状态提示:第五十三节 对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