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踢开永乐>第168章 海

老朱接过奏折一看,封面上写着:《请开海禁》。

是的,允熥在洪武最后一年终于开始要提议开海了。允熥是特意压倒最后一年开海的。因为这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不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是可以的,并且因为会有很大的阻力正好要老朱的雷霆手段来进行。

但是开海不同。沿海的百姓、大多数商人都盼望着开海,所以不会有什么阻力。并且开海之后采用什么方式来治理通商口岸、收取关税很重要,现在是定规矩的时候,把规矩定好了以后就方便多了,而让老朱来定规矩允熥很怕收不上来多少税,所以特意挑在洪武最后一年。

允熥在上书上请求开海的最大的理由就是:‘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他在上书中写道:“自唐以来,贩运私盐皆是死罪,但贩运私盐屡禁不止,皆因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而。今陛下平抑盐价,又许商人运粮至北边以得以贩盐,是以私盐甚少。”

“海贸与盐相近,但陛下却不许开海、仅许藩国朝贡,何其与贩盐相差之远也。今不许海贸,则沿海之人为求暴利必私自出海,甚至勾结倭寇犯边。由此观之,当允许商人通商,则海边平靖,倭寇消弭。”

允熥讲的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现在大明的藩属国大约在三十个左右,与后世永乐中的七十多个国家不能比——当然允熥认为藩属国不多是好事——每年朝贡来的东西不算多,但是有很多东西都是富人或者老百姓需要的东西,比如象牙等奢侈品还有胡椒等香料。

所以根据供需关系决定,贩运这些东西的利润极大,允熥记得后世看到过资料,有些奢侈品的利润率能达到百分之一千。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资本家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干任何事情,所以不开海‘海盗’肯定禁不绝。

后边允熥还附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允熥建议先设立试点通商口岸,待制度完备之后再推广到全国其他的沿海省份。试点地区当然选择的是上沪县。

允熥选择上沪县的原因有二:第一,上沪县离着京城很近,从龙湾渡出港没多久就能到上沪县,便于管理:第二,上沪县的地理位置太好了,扼守长江入海口,又处于华夏海岸线的中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而其他的后世因海而行的城市允熥认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宋代的通商口岸在泉州,后世则在厦门,不也没有任何不适吗?

允熥还建议把上沪县改为归属应天府管辖,成为京城的第九个属县。

现在上沪县的百姓可能会为此高兴,但是等到以后了商人就会痛骂政府的这一举措了。

老朱看了两遍,然后对允熥说道:“有件事情和你说,爷爷并非是不知海贸赚头极大。爷爷许各国朝贡,虽然封赏极厚,但是把他们朝贡的东西卖出之后其得利还远在封赏之上。”

“并且若是允许海贸,则必然兴起势力极大的大海商,这些大海商动辄成千上万人,名为大明之民但不服官府管束,并且勾引百姓不安分守己,甚至有人在海外自立一国,是朝廷大患。相比之下,海寇反倒是暹粒之疾。”

老朱制定种种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明江山永固,所以深切的意识到了海商对大明的危害。但是问题是老朱的政策也是不能长久成功的。

一个国家,如果全国都是中产阶级,于农村为自耕农,于城市为小业主,则国家是最稳定的。但是随着人口增多土地兼并是必然趋势,除非老朱长生不老。

而老朱无法长生不老的情况下只能把多余的人迁徙到别的地方。而向东南亚迁徙百姓有海商的帮助则事半功倍,甚至他们把迁徙的百姓据为己有自立一国允熥也不怕,反倒是支持,不过必须迎朱氏子孙为王。哪怕只是一个牌坊,也要立着。

如果东南亚地区遍地都是朱家人为王,就像欧洲的安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温莎王朝这些名字不同但是实质上都是一家人的王朝似的,哪怕全是牌坊,即使中原的大明崩溃,也没有人敢随便废了牌坊,不然其他的国家就有名正言顺的借口来打你。相比之下,立着牌坊反而花的钱少。更何况不可能全是牌坊的。

所以允熥说道:“爷爷,所以要对他们严加限制,科以重税,并且在上沪县制度完备之后在沿海设立多个通商口岸,让不同地方的人都有海商,并且当在海上推行‘推恩令’,凡是拥船在多少料以上的海商,其主家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多数财货,但是当把船只平分给所有的儿孙。应当下令在所有的口岸张贴‘推恩令’,如有人来申告家主不执行推恩令,官府给他做主。”

海上推恩令也就是在官府执行能力强的时候有用,等执行能力弱下来就没用了。不过允熥提出这一条本来就是暂时性的,所以无碍。

“并且即便不允其行商,o他们也会走私,我大明数万里的海岸,处处可以出海,禁不住的。”

“并且以后孙儿打算把一些叔叔封到南洋,有叔叔们在,定可保住南洋在我大明的治下,定可让海商不能不服朝廷管束。”

允熥说第一点的时候老朱微微点头,说第二点的时候不太在意,但是允熥说了最后一点之后老朱的眼睛亮了,说道:“不错,南洋诸岛地方不大人不多,就算是封出去也不至于能对抗中央。”

不过老朱又说道:“


状态提示:第168章 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