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重生明末做皇帝>第一百六十二章 血战辽东 1

辽人守辽,是大明王朝关于辽东的防守标准,虽然从内地关内也抽调了数以万计的精壮,但辽东军马体系中,大多数还是辽东汉人,众所周知,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已经失去了在辽东对后金的战略反攻能力,而转为防守,在所有的防守作战中,近些年在后金手中并没有吃过太大的亏,而孙承宗作为建设辽东防线的缔造者之一,对于辽东防线的利于弊十分清楚,他明白,辽东防线的建立便是以山海关为基础,以宁远为中心,以锦州为重点而建立的防线,皇太极想要吃下辽东防线,非常艰难,但防线的弊处也显而易见,防守有余,而进攻不足,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若是贸然出击,要冒着很大的风险,若是一击不中,被后金捉到机会,会到辽东防线造成非常大的创伤,甚至满盘崩溃,故孙承宗很谨慎,谨慎到一种让麾下的将领都有点意见,虽然别人从未表现出来,但孙承宗却清楚,他也一直寻找机会,想要在这场战争中找一次反击的机会,但宁远城外的是皇太极,又不得不让孙承宗小心起来。

宁远城外的厮杀还在继续,后金从凌晨一直进攻到傍晚,两军伤亡也非常大,后金伤亡汉八旗八千余人,蒙人三千余人,压阵的女真军队也因为明军的炮火,伤亡数百人,而明军因为占着地势之力,损失略小一点儿,但也超过了万余人的伤亡,伤者占多。

后金的这种进攻方式,让孙承宗有些意外,这已经不是之前后金的进攻方式,但仔细想想,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制度还未完善,但到了皇太极这里,因为蒙八旗汉八旗的建立,让后金猛烈攻城有了底气。

王帐之中,皇太极坐于王座之上,下首站立着的都是女真人的贝子,将军,阿敏也在此列之中。

这次皇太极进攻宁远,是做了非常多的准备,他的战争意图十分明显,压榨辽东防线,后击溃辽东防线,到时候。入关便毫无后顾之忧,皇太极事先也非常清楚,这是一场硬仗,但皇太极对于百战百胜的后金军队非常有信心,在发动这场战争之前,他并不觉得自己会输,即便很艰难,最后的胜利会属于大金。“

”大汗,宁远城猛攻数日,我军伤亡惨重啊。“阿敏是这些将军贝子中地位最高的,能对皇太极说这些话的人,也只有阿敏。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大金勇士,岂能被宁远一座小小的城池给挡住,孙承宗就在城内,但本汗破了城池,杀了孙承宗,来灭灭明国小皇帝的气焰。“皇太极一摆手道,而他的言外之意便是要告诉阿敏,这些话不要乱说了。

阿敏却装作听不懂皇太极的话,接着开口说道:”大汗,那莽古尔泰带领着数万勇士不知去向,大贝勒那边孤立无援,粮草都以用尽,不知大汗该当如何?“

皇太极听完阿敏的话,嘴角上扬,轻笑道:”我看二贝勒的意思是指责本汗了,说本汗不会打仗吗。“

”不敢,不敢,但我也是为了叔父的基业着想,只是想要提醒一下大汗而已,该把大贝勒给调回来了,若是被明人抓住破绽,可是非常不妙。“

女真人跟汉人最大的区别便是挖苦人都是明着来,不会拐弯抹角,他们擅长的是一下子把话说死,也不怕受到什么报复,情商过低是他们最大的弱点,而阿敏的这些话,让皇太极更加生气,当场便要呵斥阿敏,但转念一想,这阿敏说出这话,虽然不好听,但却是大帐中这些贝子与将军不敢说的话,再加上阿敏的身份高,又为后金汗国立下汗马功劳,这才让皇太极忍耐下来。

实然皇太极在得知莽古尔泰远离战场的时候,心中就一直想着把代善给调回来,但此时阿敏在大帐之中说出这话,却让皇太极犹豫了,皇太极心思灵敏,如果阿敏前脚对自己说完这些话,后脚就把代善给抽调回来,岂不是要告诉全部的勇士,自己是听了阿敏的话,才把代善给调回来,虽然这不会对自己的地位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却会极大的影响自己的威信,对于自己日后的军令影响也会很大。

“大贝勒进攻锦州数日之久,毫无建树,此时即便让他回来,他也多有不愿,在等两日,若锦州还未拿下,在让其于我军汇合。”皇太极巧妙的把责任推到了代善的身上,但还让人说不出什么,即便日后有人问代善,代善也只能承认皇太极此话是真的,难不成让代善对别人说,自己率军猛攻锦州数日,毫无建树,便吵吵嚷嚷着要援军,莽古尔泰没来,便一直要求皇太极把他调回去,这些实情说出口,大贝勒勇武有力,胜不骄败不馁的好名声岂不是要毁于一旦,当然这也是皇太极的聪明之处。

阿敏听完皇太极的话后,再想想代善的为人,也觉得皇太极此言有理,不再说话。

皇太极接着说道:“想我父汗早些年以十七具兵甲起兵,统一女真,建立我们大金,又多次战败蒙古,在萨尔浒一役中,大破明军,那时候我们的血性何在?此次攻击辽东,便是要把明军赶出我们的大金的国土,众位勇士,可愿追随本汗。“

皇太极话音一落,大帐中的所有人都跪下身去,齐声说道:”誓死追随大汗。“

豪言壮语一下子又让有些低落的军心重新高涨起来,而皇太极所说的这些,全是女真人最引以为豪的,曾经,他们多次打败蒙古,又在萨尔浒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大明军队,才建立起的大金汗国,这些事情,一直都是女真人乐此不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二章 血战辽东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