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没法讲道理,那就比拳头好了。”武仲说得一本正经。
王妧皱了皱眉头,但不是因为她觉得武仲的建议很荒谬。
“拳头不行。不过,你这话还算有些可取之处。”不见到张伯,她始终无法安心离开滁州。
武仲嘿嘿笑了。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在宿营的平地附近绕了一圈,始终没有离开过众人的视野。
背风处,干枯的树枝烧得噼啪作响。一个护卫手脚麻利地在地上挖了一个土灶,并在灶上架了一口锅。
锅里煮着一些肉干和清水,看上去十分寡淡。这一锅汤更多的是为了驱寒,而不是为了充饥。
和精力充沛的郑氏等人不同的是,王妧和武仲一夜没合眼,又在路上奔走了一日,这样的热汤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啧啧。”武仲咂了咂嘴,摇头说,“我还记得刚到湖州那会儿,头一天晚上就住在罗老七的客店,他家厨娘煮的肉汤真是绝了。”
王妧也想起了武仲所说的罗家肉汤。她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气。
冰冷的空气中掺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腥味。
她本来会得到郑氏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不是在此忍饥挨饿。但是,自从她问起那个身份不明的人和燕国公府的旧怨,郑氏就再也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
过重的思虑令郑氏伤神至此,王妧心里也像压了一块石头。
夜幕降临之时,四面哨探的人先后折返,郑氏也从搭好的营帐中探身出来。火堆将每个人的脸都映得分明。
南面三里开外,有辆马车正朝这里驶来,车上至少有两个人。哨探这样回报。
郑氏和众人交换了警惕的眼色。
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最重要防备州城方向来的车马,其他的,小心应对即可。”
说话时,郑氏看了王妧一眼。
正是这不经意的一眼,扰乱了王妧的心境。
她不明白郑含着无法明说的指责。
难道郑氏认为导致眼前一切麻烦的元凶是她?抑或是燕国公?
王妧开始变得有些心不在焉,直到武仲唤了她一声,她才回过神来。
“老东西,我就要病死了。”
南面果然来了一辆马车。有人在马车里大喊大叫。
王妧看到一个陌生的面孔。
满脸疲色的老仆人为难且焦急地看了看马车,又看了看郑氏,开口却仍保持着谦和。
“这位夫人,我家公子实在病得严重,请您发发善心,把锅灶借给我们煮些热汤。”老仆人说,“要是您不介意,我们也可以买下它们。您说呢?”
这话说得含蓄,也还算得体。毕竟这些器物要借给一个病人使用,原主人有所忌讳也是理所当然的。
王妧看着郑氏的背影,她猜测郑氏在犹豫。
换作是在平时,这样的举手之劳对郑氏来说根本不会成为一种烦扰。但在今天,郑氏首先要考虑的却是她的安危。
“二婶,就借给他吧。”王妧轻轻说了一句。
郑氏愣住了。
一旁的老仆看向王妧,并朝她一拱手,似乎在表达他的感激。
他说:“我们原也是世宦人家,只是天有不测风云,唉……”
这时,马车上再次传出响动。
王妧抬眼看去,见到一个用罗帕掩着嘴、咳嗽个不停的清瘦男子从马车里探身出来。
“告诉他们,我们一个钱都没有。他们要是冷心冷肠,连一个破炉子都不愿意借人用,就让我饿死算了。”那男子不管不顾地嚷道。
“公子,你真的应该好好休息。一切有我,你就别操心了,好不好?”
老仆人返身回到马车旁,苦口劝说,终于让男子消停下来。
经这一打岔,郑氏也有了决断。
“老人家,你请便吧。”她说完,便要带王妧去营帐。
老仆人连连出声感谢。
当王妧掀开营帐的门帘时,仍能听到那男子的絮聒。
“老东西,我心口难受,快给我水……”
随后,她放下厚重的帘子,将那道声音隔绝在外。
营帐不大,但起居用物齐全。
郑氏倒了一杯水,但不是为她自己。她将杯子递给王妧,和颜悦色:“这段时间,在外人面前,你不能称我为‘二婶’,我也不能叫你‘阿妧’。你明白吗?”
王妧想了想,最后点点头,什么也没说。
“你好好休息,等天一亮,我们就启程。”
郑氏替她铺好被褥。
床铺舒适极了,王妧很快困倦起来。她看着郑氏佯装镇定的脸,不知不觉陷入了支离的梦境。
她和老师争论一个旧典。
燕国公带她去书房。他们要找的书在高高的书架上。
母亲江氏随后而来,向燕国公哭诉。
“我没想到会害了……”
害了谁?
她下意识地认为那句话之后应该接着一个人的名字。
江氏发现了她,并向她走来。
她闻到江氏身上槐花的香气,但是,江氏的脸却是模糊的。
她定睛细看,终于看清了江氏脸上的泪痕和佯装的镇定。
顷刻间,她惊醒了。
营帐里空无一人。
王妧急促地喘了几口气,双眼盯着床前的小油灯出神。
她想起王娴说过的话。王娴姐妹年后便要启程去京城,郑氏怎么会选择撇开自己的两个女儿,反而陪她这个侄女南下?去往京城的路山长水远,难道郑氏不担心女儿们会受苦、会遇到危险么?
既然郑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