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青春校园>江山风雨情之雍正与年妃>第3475章 赐溢敦肃

苏培盛随口夸赞冰凝的时候,用了三个词语:修行积善、才智双全、刚柔相济,而其中最打动皇上的就是最后一个——刚柔相济。

好一个“刚柔相济”!他怎么就忘记了这一点呢?冰凝虽然有着男儿的气慨,是巾帼中的英雄,但她首先还是个女人,是个温柔贤淑的女人,而他过分地强调了她刚烈的一面,而忽视了作为女人温柔娴叔的一面。所以他才会翻遍了那些男人谥字,都觉得与冰凝不相称。

当时他只是觉得那些谥字与冰凝极不相称,却是没有认识到为什么不相称,现在他终于想通了,第一个“敦”字已经将冰凝的男儿气慨表现的淋漓尽致,若是再用男性化的谥字,后人定是会以为她是一介勇莽的武夫,而不知道她的温柔可以将他的心全部融化,她的贤淑可以作为整个大清帝国的女子楷模。

所以,第二个谥字,他应该回到本源上来,回到冰凝首先是一个女人,其次才是一个有着男儿气慨的女人,因此这第二个谥字应该从既可男子谥也可女子谥的字中寻找才对。

尽管皇上已经意识到了冰凝最本质的特性是个温柔贤淑的女人,但他仍是不想使用纯女子谥字,而是决定在既可男子谥也可女子谥的字中选择,从而在显示她女性身份的情况下特别凸显她的男儿气慨特性。

尽管将范围放宽到了女子谥,然而对于一到冰凝的问题上就会立即患上选择困难症的皇上,则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实皇上并不是第一次给女子上谥号,也不是第一次将妃子晋封为皇贵妃。能够有幸第一个获得皇上所封皇贵妃和亲上谥号殊荣的不是别人,正是怡亲王的生母,先皇的敏妃。敏妃在世的时候是庶妃,没有册封,当然就更没有封号,因此在她过逝后,先皇曾喻礼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谥为敏妃。应行礼仪,尔部察例行”。由此可见,敏是其谥号,妃位也是逝后追封。

皇上继位之后,即刻将敏妃晋封为皇贵妃,谥号也要增加一字,以彰显其尊贵,对此,皇上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只增加了一个“敬”字,即为后世所熟知的“敬敏皇贵妃”。这个“敬”既符合他晚辈的身份,也凸显了敏妃身为皇贵妃的尊贵地位。

尽管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敏妃,他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对于冰凝则是怀有深厚的爱意,难易程度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不知道前前后后经过了多少遍的精挑细选、反复推敲,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肃”字上面。与“敦”字的“一见倾心不”同,“肃”字能够入皇上的眼,完全是“日久生情”。

先不说皇上为何在上百个字里面独独挑中了这个“肃”字,单单从《谥法解》的角度来看看它是如何被定义的: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能执妇道曰肃;好德不怠曰肃;貌敬行祗曰肃;刚德克服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摄下有礼曰肃;貌恭心敬曰肃。

“能执妇道曰肃”非常简单明了,不用过多注释,仅从字面上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同时也直接表明了这个字可以用于女子谥。再看看其它的几个解释:刚德克断、执心决断、威德克就、刚德克服体现了刚毅性格;正己摄下、身正人服、摄下有礼体现了楷模风范;貌敬行祇、貌恭心敬、严畏自饬体现了谦恭之态;好德不怠、法度修明体现了良好品行。

一个“肃”字高度概括了多方面的性格特点与高尚品行,而这些性格特点与高尚品行又全都是与冰凝极为贴切,可以说一言以蔽之,尽最大可能多方面地向世人展现了冰凝的所有的美好。

从汉代至清朝,共有490位后妃获得了谥号,总共使用了135个谥字,其中有27个谥字用得最为频繁,其中就有“肃”字,共被使用过26次。由此可见,“肃”字受欢迎的程度,多是因为其表达的内涵涉及了很多方面所致。

皇上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在反反复复的比较之中,最终选择了“肃”字,至冰凝的谥号被他郑重地确定下来,是为“敦肃”皇贵妃。

可以说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含义,无一不是最贴切冰凝的真实写照,令从不曾见过或是了解冰凝的人见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一下子就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巾帼英雄的模样,尽管她从不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也从不曾上过沙场,行军打仗,可是她身上充满的英雄气概以及不输男儿的智慧头脑,真若是替父从军,也一定是会不辱使命,成为第二个花木兰。

当皇上将这两个字确定之后,整个身子就像是虚脱了一样,连拾笔落字都是力不从心。然而即便是完成了这么重大的事情,寻到了最贴切的溢号,他的心情仍是沉重得仍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因为确定谥号只是千头万绪中的一样,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着落。

皇贵妃丧仪礼制要等到明天早上才能够制定出来,此刻皇上恨不能立即驾临礼部,亲自督促两位亲王弟弟,早早交出合格的答卷。惜月第一次主持后宫事务就遇到这么重要的事情,对于她能否承担重任,皇上心里实在是没有底。若是换作冰凝主持如此重大事项,他哪里还会有半点担心,早就高枕无忧了。

更重要的是皇上自己的陵寝吉地还没有最终选定位置,冰凝就急匆匆地离开了他


状态提示:第3475章 赐溢敦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