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铁十字>第四十四节 敌与友(7)

“小林同志,这是我们刚刚收到的一些情况,请你这个高参来一起参谋参谋……”窑洞里,毛示意lin biao将一堆资料递给小林光秀,并打趣道,“这些情报可是你在华北方面军里看不到的哟……”

小林光秀本以为是和重庆有关,但看着看着脸色便凝重起来,上面的消息虽然纷乱繁杂,但主线还是很清晰的:这是美国人要求重庆出兵,重庆予以婉拒,但又把皮球踢给了延安,希望延安出兵。

小林光秀的心一下子就抽紧了——这是对我的试探?心里虽然怕得要死,但面上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他不住地提醒自己:要冷静,要冷静,千万不能乱,大风大浪都过来了,不能在这种小河里翻船。

看完电报后,他试探地问道:“主席是问我对这件事的意见?”

“对,听听你的想法,是出兵为好还是不出兵为好?”毛笑得很爽朗,“同志们都有不同意见,所以你尽管说,好与不好你都有支持者!”

小林光秀很想弄清楚毛的个人想法,但这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不会把自己叫过来了。

他脑筋转的很快,试探着说道:“那我就说说我个人一点不太成熟的想法,说的不对的请**批评指正。”

“谦虚了,谦虚了……呵呵,大胆说,我们要研究问题特别是战略问题嘛。”

“我先不说出兵还是不出兵,我首先来分析印度的情况……”

小林光秀走到地图前,用教鞭大致勾勒道:“印度三面临海,而我们没有任何海上力量,所以到印度去只有两条路:第一,坐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山;第二条,走缅甸入印度——这也是当初重庆派遣远征军的道路。这两条路均有一定风险,第一条路,受制于运力,我不太清楚驼峰航线究竟有多少运输机,姑且假设200架{实际不止},一次能运20人,一周运一次,那一个月可向印度增兵1.6万人。

看上去数量不少,差不多一个师的水平,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师是徒手师,最多带几条步qiang、几颗shou liu dan,其他什么装备也不能带,全部需要依靠印度方面提供的装备,印度有没有这个装备是第一个问题;八路军能不能适应这些装备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延安不能直接坐飞机到印度,必须先到昆明,从延安到昆明这段路怎么过去——我判断这就超过了1个月,所以从时间来看,运兵是几乎不可能的,3个月内延安能向印度投放5000兵力我认为几乎是极限了——而这点兵力,不足以改变印度战局态势,也不足以起到支援英军的作用——英国人有20-30万殖民地军队,多5000八路军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lin biao点点头,这个判断还在理,他甚至觉得3个月派5000都够呛,这些部队还分散在华北各地区呢,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延安集结?

“如果从缅甸走,那至少是可以携带充足的装备和物资,不过缅甸方面军据我了解有3个师团的兵力,硬碰硬要打通一条血路而且还不能有巨大损失,别说3个八路军师,再翻一倍都够呛——缅甸军的战斗力还是非常不错的,装备也还算完整,最重要的是……”小林光秀强调道,“从战报来看,目前联合舰队控制住了印度洋制海权,这就是个很大的威胁,日军随时可以向缅甸增兵,3个不够再来3个,6个师团的话,只怕死活都是打不通道路的。或许理论上有一个可能,即印度英军和八路军一起在缅甸联手夹击日军,但我认为英国人不会这么选,有能力的话他们为什么不把进攻印度的日军赶出去而要求援兵呢?所以我认为第二条道路是不可能,只有第一条路还有一些微弱的希望。”

“其次,我认为这5000兵力到达印度之后不能发挥太大的价值和作用,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八路军在华北的游击战争是很成功的,但也有特殊原因,比如熟悉当地情况,能和民众打成一片,这都是在印度不可复制的特殊原因;第二,八路军人少,印度英国人兵力多,势必要接受英国人指挥,八路军从来没有和英国配合过,两军的作战思想、日常训练乃至军队生活完全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做到亲密无间的配合?我认为很可能八路军被当成牺牲品去充当英国人的炮灰;第三,印度战役能不能取得胜利,本质不在于陆军而在于海军,只要联合舰队掌握着印度洋的制海权,那日军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力量,退一步说,就算日本拿不出力量,难道德国也拿不出么?德国现在已牢固地占领了东非,抽调1-2个师增援非常轻松,德国的装甲师那才叫可怕……”

毛的脸色阴沉了下来,说来说去,小林光秀不认为八路军能够战胜日军,也不认为英国人能战胜日本人。

小林光秀一边说,一边在察言观色,看到毛的表情,心里大致是有数了——有些话不能直接问,但是可以看表情的嘛,日本有腹语,中国就没有暗示了?

他不慌不忙地说道:“不是我看不起英国人,而是我认为英国人和重庆一样,执行的是一条被**称之为片面抗战的路线——不能充分发动群众,更别说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多,最简单的就是三条:第一条,英国人不管怎么解释,都是殖民者,对当地人而言没有感情;第二条,过去上百年间,英国为维持自己的统治,手段是很残酷的,现在民众说不定有赶走英国迎接日本的心态;第三条,印度民族与中国还不同,不是


状态提示:第四十四节 敌与友(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