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卖报,孝明倭王死因成迷!”
“卖报,卖报,孝明倭王英年早逝,谜团重重!”
一日之间,东南各省大小报纸皆在醒目的位置刊载文章,直接抨击孝明倭王死于天花的结论,天花是烈性传染病,京都既未爆发大规模的天花疫病,身居深宫的孝明倭王无端染上天花本就令人生疑,况且孝明生前生后宫中也无天花疫病的传播,这些事实一经披露,登时就引起了无数的猜疑。
批驳孝明倭王并非死于天花的文章显然只是抛砖引玉,随后几日,元奇大小报纸披露了孝明倭王染病前后详细资料,接连几篇文章直指孝明倭王死于谋杀或是暗杀。
倭国虽然只是大清的一个藩属国,但弑君这种大事自古以来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时间大清朝野上下一片热议。
京师,西城区,恭王府。
一顶毫不起眼的青布小轿在恭王府角门外停下,一盏灯笼随即迎了出来,一身微服的肃顺钻出轿来,只是略微驻足便迅速的随着灯笼进了王府。
书房里,恭王奕訢背负着双手脚步迟缓的来回踱着,见的肃顺进来见礼,他摆了摆手道:“肃相无须拘礼。”随即展手让座。
肃顺慢条斯理的就座之后才道:“不知王爷召见,是何要事?”
“南方的报纸,肃相应该看了吧?”奕訢边说边拿起茶壶给他斟了杯茶,这个举动让肃顺有些受宠若惊,连忙道:“王爷指的是倭王死因之事?”
“这只是表象。”奕訢缓声道:“肃相难道不知道元奇的用意?”
对于东南各省的报纸,肃顺素来也是极为上心,他当即含笑道:“王爷是说,元奇有意对倭国大举用兵?”
“元奇征伐倭国,将倭国并入大清疆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奕訢缓声道:“如今欧洲普奥战争结束,元奇必然暂缓西北扩张,肃相不觉的这是最好的征伐倭国的时机?”
肃顺之前也是隐隐猜到元奇此举是对倭用兵的一个信号,听的奕訢这话,微微颌首道:“恭王的意思是说服太后下旨,征伐倭国?”
“元奇征伐倭国对于朝廷而言是有利无弊,一旦平定倭国,不仅是将倭国纳入大清疆域,元奇对倭的贸易垄断也将放开。”奕訢缓声道:“朝廷应该积极配合元奇征伐倭国。”
肃顺看了他一眼,大有深意的道:“恭王的意思是协同出兵?”
“易国城说的很对,精兵是打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奕訢颌首道:“八旗新军和北洋水师都缺乏实战的机会,征伐倭国是难得的实战练兵的机会,再则,征倭如此大的功劳,总不能让元奇独占罢?况且,协同出兵,枪支弹药方面总能捞些好处。”
这些理由都是冠冕堂皇能够摆得上桌面的理由,肃顺心里实则明镜似的,这是要借助出兵倭国的机会抓兵权!目前这情况,不论是他还是奕訢,都很难掌控八旗新军和北洋水师,一旦出兵倭国,对于两人来说,都有大把的机会。
略微沉吟,他才开口道:“倭国虽是弹丸之地,却有三千万之众,怕是难以一战而定,太后素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况且,朝廷财政拮据,朝廷协同出兵,军费开支怕是不菲。”
“我去电西北询问了下,西北并无大举调动兵力之举。”奕訢缓声道:“元奇陆军主力皆部署在西北,西北没有动静,元奇征伐倭国必然缺少兵力,跟易国城协商,着元奇负担军费。”
若是无须朝廷开支军费,协同出兵征倭对于朝廷而言那便是真正的有利无弊,慈安皇太后也没有推诿的理由,肃顺沉吟了下才道:“这事电报往来怕是难说清楚。”
“本王去一趟上海。”奕訢道:“太后那里,肃相也须先吹风,另外,还的鼓动八旗新军和北洋水师将领主动求战,这些事情都耽搁不的,元奇行事雷厉风行,这个时候,不定南洋海军已经开始行动。”
“王爷放心。”肃顺连忙拱手道,这事对朝廷对两派势力都是大有好处,他自然不会推诿。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征伐倭国,学生窃以为应该采取分而剿之的策略。”燕扬天瞥了易知足一眼,斟酌着道:“先联合幕府势力,剿灭西南四藩,然后征讨京都,最后再灭幕府。”
赵烈文瞥了他一眼,道:“元奇大小报纸直指倭王孝明乃是死于暗杀,征伐倭国之心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倭国又焉能不知?”
燕扬天沉声道:“东海舰队本就在协助幕府平定西南四藩,不过是以幕府为主,东海舰队为辅,报纸宣传,也可解读为元奇名正言顺出兵剿灭西南四藩。”
“出兵覆灭朝鲜,倭国上下便会预料到会有步朝鲜后尘的可能。”赵烈文不急不缓的道:“一旦大举出兵,倭国上下岂有不猜疑之理?断不可心存侥幸。”
见的两人争执,易知足摆了摆手,道:“能先稳住幕府自然是好事,不过,也须得对幕府严加防范,联合幕府倒也没有必要,以海军的战力,足以碾压倭军,可以先打着平乱的幌子,剿灭西南四藩,然后再攻打京都和江户!”
说着,他看向燕扬天,“参谋部尽快拟定一个详尽的方案出来。”顿了顿,他看向解修元,“从现在起,切断对倭国的一切商贸,粮食、药品、铁、硝、棉花等一应战略物质是重点。”
听的这话,解修元迟疑了下才道:“大掌柜,倭国这些年动荡不堪,粮食大幅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