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洋的立宪和共和,赵烈文也是潜心研究过,对于易知足的观点他颇为赞同,不论是立宪还是共和,都是以多头政治为基础的,大清缺乏这样的基础,三千年封建王朝虽然也有群雄争霸,三国鼎力,南北对峙的局面,但主要的却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从这方面来说大清确实是不适宜立宪或是共和,目前的格局对于大清来说确实是个推行宪政的机会,元奇与朝廷就是两大政治派别,元奇虽然在野但却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处于强势地位。
想到这里,他有些疑惑,这位大掌柜是不是有意的形成这个格局以便于尝试一下宪政?从他鼓励立宪的情况来看,这个可能很大,他有心想追问一句,犹豫了下还是忍住了,道:“自咸丰以来,朝廷便颇多妥协,小皇帝即位,在预备立宪以及土地改革方面,朝廷也应该算是妥协罢。”
“那不叫妥协,那是迫于无奈,因为元奇的强势,朝廷不得不做出让步。”易知足缓声道:“真要说妥协的,是元奇,而不是朝廷。”顿了顿,他接着道:“我所指妥协,乃是出与主观意愿,时时事事都考虑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达到平衡的目的。
目前也是因为元奇强势,若是朝廷处于强势地位,则完全是另一种局面,帝后、恭王、肃顺,哪一方不是想着独揽大权?”
这倒是事实,赵烈文点了点头,虽然朝廷已宣布预备立宪,但朝中诸公却是一心争权夺利,想着独揽大权,谁个真正为着立宪考虑来着?
略微沉吟,他才开口道:“大掌柜既是觉的不适合立宪,为何还要支持朝廷立宪?”
“不试试怎么知道究竟是否适合?”易知足缓声道:“再则,若是立宪失败,也就更利于尝试共和或者是其他的政体。”
除了立宪和共和还有其他的政体?赵烈文颇觉意外,却也没多问,他清楚,对方应该是还没成熟的想法,否则肯定会主动说出来。
京师,养心殿,东暖阁。
慈安皇太后缓缓合上手中的折子,微蹙着眉头瞥了一眼跪着下面的奕訢,折子是奕訢呈上来的,却是易知足写的,折子的内容自然是恳请朝廷与美俄缔结同盟之事。
慈安对于西洋各国的并非是茫然无知,自从克里米亚战争开始元奇大小报纸对于西洋各国就频频进行报道,美利坚南北战争同样是跟踪报道,对于英法西各国的态度和立场都有详细的分析解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以及波兰大规模起义也同样有详尽的报道。
身为监国的慈安岂有不关注之理,即便她无心专门研究琢磨,对于西洋各国的关系也是大致了解的,更何况朝廷正倚重英法筹建军工厂,对于英法美俄等国的情况,她基本是清楚的。
沉吟了一阵,她才开口道:“六叔近几日可是去了上海?”
“回皇太后。”奕訢也不隐瞒如实道:“微臣确实才从上海赶回,俄国外长到访上海,易知足提出三国结盟之事,兹事体大,微臣不得不亲赴上海进行劝阻。”
劝阻?慈安看了一眼手中的折子,声音有些冷,“六叔这是劝阻不成,反倒成了易知足的说客?”
听她语气不善,奕訢沉吟了下才道:“微臣初听闻此事,窃以为易知足此举包藏祸心,意在挑拨朝廷与英法之友好关系,上海一行与其长谈之后,才知三国结盟既是为大清长远考虑,也是为元奇西北继续扩张之需要,仔细权衡,微臣窃以为,朝廷应与美俄缔结同盟。”
慈安放缓了语气道:“六叔明知与美俄结盟会导致英法的疏远甚至是决裂,且依然赞同,是何理由?”
“英法之强,强在当前,美俄之强,强在未来,弃英法而选美俄,利于大清长远的发展。”奕訢从容说道:“再则,论及对我大清之威胁,首当其冲者,非是英法,而是近邻俄国,元奇从俄国手中先买下阿拉斯加和勘察加半岛,继而又买下西伯利亚,在哈萨克草原勘定边界,俄国也是吃亏不小。
俄国亦是欧洲强国,克里米亚战败之前号称‘欧洲宪兵’乃是英法在欧洲的强劲对手,虽则克里米亚战败,但俄国锐意革新,再次强盛指日可待。若是不能与俄国交好,一俟俄国强大,西北必然爆发大战。”
顿了顿他接着道:“如今元奇正积极修建至西北的铁路,据悉,此条铁路乃是为了连通俄国,号称横贯欧亚之大铁路,这足以说明元奇结盟俄国之决心,若是朝廷拒绝与美俄结盟,则易知足必然以元奇的名义与美俄结盟,这势必导致元奇割据甚或是自立。
真要如此,大清必然形成南北对峙之局面,朝廷纵有英法支持,也难以抗衡元奇,微臣窃以为,不论是从长远考虑,还是从当前考虑,朝廷都不应该拒绝与美俄结盟。”
修建一条连通俄国的铁路?那得需要多少银子?元奇修建连接西北的铁路就已经让慈安感到震惊了,没想到那条铁路居然还是连通俄国,看来元奇的富足已经完全超出了朝廷的预料。
沉吟了片刻,慈安才道:“交恶英法,既不利于朝廷的对外贸易,亦有可能让筹办的军工厂半途而废,朝廷若不能自行制造枪支弹药,八旗新军规模再大亦是形同虚设,六叔可有考虑这一点?”
“回皇太后。”奕訢不急不缓的道:“我大清帝国堪称东方霸主,亦是当世强国,当根据自身利益与各国进行平等外交,无须顾忌他国之想法。至于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