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攻约梁山>542到底是谁的天下,上
时也不嫌弃风会长得丑了,相反,还觉得正是风会长得能镇住恶鬼的这模样才是勇武能打更可靠的。

风会领旨立即去了。

心中忧虑又犹犹豫豫的赵佶这时候才露出不放心,问纪安邦,此将真可靠?真堪用?v手机端/

能有这个心气还有心思能问到这个,其实是赵佶的心思又活了。

他猛然想到了:或许,叛军需要朕举行禅让仪式,让新帝上位的合理合法性完美,能让天下人自然接受和信服,朕老实配合好,新帝又是皇族人,会顾怜朕,就不会真杀害朕吧?

或许,那样的话,朕不但不用死了,还能得个国公什么的安慰奖励,仍有体面安享富贵......

说白了,他就是怕死想投降,是懦弱苟且习惯了的侥幸心态在作祟。

江山危急时刻,他必然会这样,历史上是对金国,以前是对海盗,现在又是对叛军幻想......

老实孩子纪安邦哪会想到神圣的皇帝会是这么个东西。

他还以为赵佶是真顾虑风会不可靠呢,连忙拍胸脯用性命担保绝对可靠.....退在一边的黑暗处的老太监不禁暗中翻白眼:赵佶是个闹历史大笑话的活宝帝王。偏偏就有纪安邦这样的活宝忠臣配合,让这段历史增添了更多笑料和感叹.....几乎每个王朝,无论皇帝/主子多浑蛋不是东西,却总有正直忠臣死保,结果都死得太冤枉悲惨,成为又一个时代悲剧小主角,忠诚奉献得太不值。

老太监实在想不明白纪安邦到底为的什么这么忠诚赵佶。

以前,赵佶不过是点了纪安邦武举状元收为打手而已,然后皇位稳了他就忘了抛弃了纪,现在,纪安邦也不过只是个高级点的保镖头子而已,还是赵佶在危急太缺人,万般无奈下才试用的,也并不真信任纪安邦,否则纪安邦就不会是进不得皇宫当宿卫的宫外御马营头头了。

赵佶并不喜欢死板不讨人欢心的纪安邦,从来没喜欢过,哪怕是在完全需要依赖纪安邦保命的此刻。但凡有一点选择,赵佶也会宁可用不那么可靠却会拍马屁凑趣的勋贵子弟,不会用纪.....

........

叛乱之夜,此时的大街上却并不乱,而且一如既往的冷冷清清的。

皇宫的大火烈焰冲天,烧得那个热闹,可满城官员和百姓却无一人涌出家门看热闹,更无人来皇宫参加灭火。这当然是左右金吾卫官兵警告任何人也不准出门的结果。

金吾卫掌宫中、京城日夜巡查警戒,这是理论设置上的,赵佶时慢慢变为主要负责京城治安,宫中禁卫属于枢密院安排由殿前司高俅直接管辖......金吾二卫正是勋贵将门的传统地盘。

大街上安静,却并不是没人。

有金吾卫将士在“照常”执行夜间巡逻。

这些将士主要是所谓忠诚度最高战斗力也最高的老禁军,而且有不少是高俅的人.....童贯利用抗辽,借机把纯粹是恶心人的老禁军以缺乏历经太不堪用为由鼓动赵佶下旨裁撤到地方上打仗(送死)去了,但,这不意味着勋贵将门和本朝军事新贵高俅手下就彻底没亲信老班底可用了。

童贯是把高俅和勋贵依赖的禁军老爪牙主体给玩掉了,并且以事关王朝生死的抗辽大事最需要真能打的将领参战为理由,合理且不可推卸的把高俅和勋贵们早喂出来了的那些心腹爪牙骨干将领专门点将抽走了,几乎抽空了,并且回不来了,以此大大减少了二者依仗形成的军事权威。

金吾卫,原本是三万人,只是抽走了一万五用于北上山西抗辽和裁撤到了地方。京中还有一万五,其中五千负责京中内城的治安,一万负责外城.....内城如今人很少,主要是衙门及官吏公差和家属,普通百姓不多,所以即便是被海盗与京城成贼窝事件吓怕了,高度重视并加大了巡察警戒力度,有五千金吾卫维持治安也足够用了。外城却主要是三教九流的百姓在住着,需要重兵.....

另外,高俅如今仍然是掌管殿前司与侍卫亲军步军司的太尉。

宋代,殿前司与侍卫亲军司,号为两司,殿前司为主,侍卫亲军司为辅。侍卫亲军司行政级别比殿前司低不少,有点是殿前司相关配套机构的意思,由此分设的殿前司、步军、马军三司,为三衙。两司三衙是宋代禁军最高指挥机构,曾经由高俅统一管理。

骑兵优势是大宋威胁辽国和天下军将官员及民众的最有力武装。马军司太重要,因而叛逃狂潮后单独设立管理,并归拢了京军所有的马军(御马营除外),由精通军事又有大才的欧阳珣为马军文帅太尉兼枢密院副使,与高俅并列。高俅才由中央军总司令降为了两司令之一,同时也意味着高俅的能力和忠心让赵佶有了疑虑,他在赵佶心目中有些失宠了,权力和权威不禁大降。

但,金吾卫也还是归高俅管的,尽管那是勋贵的传统地盘,却也有高俅的人在里面。

赵佶登基后逐步重用高俅为京军大帅,目的正是要高俅瓦解监控勋贵的军中势力。现在也正是这种不统一,金吾卫才没直接参与叛乱,只是以正常执法方式阻止官员百姓出门......

但,此时,内城巡察得很严,这却难不倒风会能钻空子。

风会只带了几个部下,而且没有骑马,暗夜步行偷偷钻向何栗家。好在何栗家离皇宫并不远,参知政事么,副相爷,自然有离上班近的豪宅可住。

风会一行很快就到了,自然不会傻乎乎走正门,


状态提示:542到底是谁的天下,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