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青春校园>幻之盛唐>第四百九十七章 迷乱

长安大内诏训门,已经完工的枢密院中,新上任不久的枢密副使李栖筠,也在发愁。

他是河北赵郡人,少小就为人所赞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欢读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地方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而且他与阉党之祸中受牵连的倒霉宰相李枧,很早就已经是布衣之交,曾以名声被河西节度使封常清辟为判官,又先后当任过监察御史,河西行军司马等职。后来李岘拜为御史大夫,以三司按群臣陷贼者,表栖筠为详理判官,他在朝中开始发迹。

因为这重赏识举荐之恩的关系,李枧被贬镝后,虽然没有追究,但是失势是不可避免的,按照这个轨迹,他顶着工部侍郎的头衔,熬到告老或者主动请退,或许还能得到加一级的追封,相对宽松优裕的过完剩下的岁月。

直到李嗣业病退,迫切需要一个足够分量的人,来继续维持河西出身的将士,在新的军队利益分配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朝野中的语话权,举贤荐近于是就想到这位老部下,再加上朝廷中枢某些大人物,需要某些权利制衡的需要,才重新把他推上这个位置。

因此他既不象仆固怀恩那样热切和激进,迫切的通过军功来经营出自己的班底和人望,也不想梁宰那样保守周全,只要维持现状就好,满足于站在那位内枢密大人的影子里,获取自己的政治利益。

虽然他已经四十是过半,同样多少有着这个年龄阶段官员上进的渴望和诉求,当然更不可能不自量力的野心膨胀到,和那位年纪和权势都正当中天的强势内枢密大人争夺主导权。

从另一个方面说,他在枢密使中,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却热衷参加每一件本职和本职有关的事物,表现相当怀若虚谷或者说好学,带着自己的幕僚班底,积极了解和认识任何看起来对将来有益的东西,好让自己更加适应这个位置。

在枢密院的位置上,对这个体系内的东西了解的越多,就不免越发位置震撼和吸引,虽然很多东西是前人曾经出现过的雏形,但是把这个多前人的东西和优点创造性的统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运转自如,并看起来兼顾了相当有活力和效能的庞大军事机构。

这位内枢密大人无疑是个奇才,要知道他几乎是在前任的烂摊子上,白手起色,凭空缔造了这么一个周密而细致的军国体制,从这一点说,他的无愧是治政军略的继往开来的人物。

可惜他大部分的兴趣和精力,并不在这些军国大事上,而是那些诗歌文艺,博物杂学,不然成就不会比吴起、商鞅、历史上那些先贤名臣逊色多少。

不过,他随即想想也就多少有些明白,他也不是当初只需要追逐胜利和功名的小小行军司马了,进入朝廷中枢的官场浸润,让他多少有所改变和触动。

到了这个位置,能够像太宗和李卫公那样善始善终的君臣,毕竟只是麟毛凤角的罕见异数。连功高资重如萧何之流都要自污以避嫌。更何况手掌重兵的首要之臣,不务正业,总比诸葛武侯那样的事事鞠亲,更让天子安心啊。

从这方面说,他忽然发现,似乎在很多年前,这位大人还是一名郎将的时候,就已经似乎很有先见之明的计划好了这方面的东西。

由于天子移行东都,于是作为分管西北路的枢密使,成为了长安枢密院的留守。

作为日常值守的枢密副使,他一上任,就遇到这个最大的挑战。吐蕃入寇河西。

这个消息还是托近年日益发达的驿路和车运事业的福,作为前代肃宗皇帝留下来的少数政治遗产,为了满足战事输送的需要,西北到长安的道路被修的笔直畅通,再加上朝廷创收的事业,带动商旅发达,使来自边境上的紧急军情,能够第一时间在最短的延误下,被送到长安的朝廷中枢。

但这只是最直观的消息,是更详细的消息就没有,对于吐蕃人入寇的规模和意向,究竟是例行的劫掠,还是有计划的攻城略地,他都没有一个详细的概念。

这却要“感谢”前察事厅那群混蛋,这群小人在阉党的支持下,直接公器私用,将原本朝廷在西北路经营多年的军情网络,直接并为己用,结果阉党谋逆不成,连带这些为朝廷效力多年的探子和眼线,也不得不受到大规模的清洗和整顿,基本陷于瘫痪状态。

坏消息并不只一个,新上任的那位河西都督马廪,也行文过来一个噩耗,这些新上任的都督,第一时间对河西境内的驻军进行检点,结果发现现实堪忧。

由于历年年来朝廷平叛的不断追加投入,原本作为西北大镇的河西节度使名下的军队,不断的被拆分抽调走,以至于若大的河西道,只剩下节度使行营名下的万余机动兵力,其中有大半是刚入行伍不到三年没参加过战事的新军。

而正是由于朝廷常年平乱,作为号称阡陌万里,牛羊漫地,盛产健儿的河西道内,已经出现了青壮劳力的青黄不接,作为兵源和预备兵员的中男和少男已经出现年龄断代,甚至部分地区的田垄上劳作的近半是妇女和老人。各州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地抛荒现象。

而陇右就更糟糕了,鄯州油厂的失陷,暴露出陇右的空虚,偌大一道,只有王思礼旧部的行营兵可为机动,结果因为现任的治所渭州距离遥远,又正逢军改检点,结果静边胡乱一起,就不可收拾,直到朝廷的二路兵马平定边乱,陇右行营的兵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七章 迷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