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书友们,“小小书屋网”最新域名“www.77shuw.cc”。请您牢记本站网址并加入收藏,手机也可直接访问,会自动进入手机站!
欢迎访问小小书屋网!本站域名:http://www.77shuw.cc, 可加入收藏,方便再次阅读,若章节内容出错或是缺少某本书籍请举报错误(请务必详细说明并留下邮箱),本站将会第一时间更新或增加。欢迎邮件给本站建议(info#77shuw.cc)谢谢!
翻页 夜间
小小书屋>穿越重生>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二章 那些久违的日子

冯一平家位于冯家冲右后方,原来是一片竹园,现在一共有四户人家。另外三家和冯一平家情况一样,每家至少两个孩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原来的老房子不够住。老房子都是连成片的,想扩建也没地方,于是在三年前,几家人陆续在这片竹园里建了新房。

以前在农村,建这样的土砖瓦房,其实要买的材料很少。

这样的房子主要是三宗材料,土砖、木材、瓦。

土砖都是自己制的。塆旁有个黄泥荡,从那里挖来黄泥,加些水,让牛在上面踩,然后加入稻草,叫牛继续踩。踩好后,把泥舀进砖模里——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框,然后人站上去,踩实了,再用石刀,修一下砖面,让它变得平整,最后取下砖模,任它被太阳曝晒,等水份都晒干,一块砖就好了。

建房子用的木头当然不少,这个也是不怎么花钱的。除了田地,家家都分有一块山林的,都是松树。不过这个山林的所有权就更是名义上的,虽然那片山是你家的,那些树名义上也是你家的,但你一棵都不能动。村里有个护林员,抓到砍树的要罚钱的。唯一的好处是,每年可以修剪一次枝桠,砍下来的枝桠能拿回家,当柴火烧。

虽然都说不能砍,但家家建房子,用的都是山林里的树,包括村支书家也一样。不过既然有规定在那里,又有个专人在,砍树的时候也就不好做的太明目张胆。

冯一平记得,准备木材的那年,他8岁,一家四口是早上五点就起床,朝自家的山林赶,回来的时候,塆里大多数人家刚起床。

他们家的山林在最高的地方,靠着山岭。一个早上砍三棵树,父母一人扛一棵,他和姐姐两人对付一棵小一点的。

因为都是下坡路,比他大四岁的姐姐走前面,刚砍下来的松树压的肩膀生疼。两个小家伙走几步就要低下头,把树挪到另一边肩膀,再几步,低头,换另一边肩膀。这样下去,刚抬出自己家那片林子,肩膀都磨红了。

不过取巧的办法下孩子也是能想到的,于是就把树放到山间小道上,他在后面推,姐姐在前面拉,遇到沟沟坎坎的地方,用手抬一下。比起用稚嫩的肩膀来,这样舒服的多。

所以,砍树的路上,他最喜欢的是那个大石板坡,把树横放,然后推一下,树就“咕咚”“咕咚”的滚到底下,一点力不用出,就少搬十几米。

父母是没有等他们的,径直走在前面。就这样,他们一路又是推,又是拉,又是抬,又是扛的,艰难的往家里搬。

下一个大坡,走一段平路,再下一个坡,又有一个坡,最后还有一段平路,前面还有一条小河。

最后两人实在是没力气,就趴在地上,你推我拉的,终于,过了那条小河,对着那几丈高的石板坡,还有后面的那么长的一段上坡路,他们真是没办法。

这个时候,父亲把自己的那棵树送到家,再返回来,把他们这棵再扛回去,一早上的事,算是做好了。

这只是第一步,树到家以后,要把皮刨掉,然后丢在池塘里泡上几个月,再捞起来晾干,才能用来建房子。

当然,建房子的木头,也不是一分钱不花的,最重要的那一根房梁,要生长多年的大树。

村里的山林里,都找不出合适的,就要去更深的山里的村子里找。先约着做房子的师傅一起,去那林里看好,然后拎着烟酒罐头这些礼物去山林所有人家里商量,哪哪棵树,我们想用来做房梁,主人一般是不会拒绝的,然后出几十块钱——一般不超过五十,就可以砍树。

当然,这么大的树,又更远的路,那就不是一个人能扛的,至少要四个壮劳力轮换着抬。

还有,房子做好后,卖树的那家,是要来送礼的。

最后,要用的是瓦,这个也是要花些钱的。

那些年新建房子的多,所以村里出面,大家一起建了一口窑。

制瓦胚和制砖差不多,只不过最后的模子不一样。

瓦胚制好,按师傅的指点,在窑里摆好,然后要烧个几十个小时——所以要准备好足够的劈柴,然后熄火,再闷上几十个小时,最后师傅开窑,瓦胚变成青黑色的瓦,就成了。

所以,那时建房子,原材料虽然用钱不多——主要也是因为没钱!但准备时间都很长,他家的房子是他三年级的时候做的,估计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在准备。

冯一平带着文华兄弟俩到家时,冯振昌和他的好伙计冯明志,陪着塆里的木匠冯春堂在堂屋里闲话。

冯春堂跟他开玩笑,“一平,牛你放的好吗?这个学校是没教的吧!”

冯一平也笑着说,“反正它的肚子鼓鼓的,像怀了小牛一样。”

大家都笑起来。

进了伙房,目前正在灶上忙着,冯一平自觉坐到灶后添柴。

“他们晚上喝酒,估计又要喝个半天,你先把这碗面吃了。”说着,梅秋萍把一碗冷面倒进锅里,热了后分成三份,给他们三个,当然,冯一平的那碗最多。

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主妇和孩子一般是不上桌的,而且要等到他们酒喝完,才能吃饭。梅秋萍知道儿子正是能吃的时候,饿的快,等到晚上八、九点,那肚子早就呱呱叫了,所以下午下面就多下了一把。

面是自家牵的油面,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过这种面,这是下午做给木匠冯春堂剩下的。

在农村,匠人进门做事,比如木


状态提示:第二章 那些久违的日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5分钟内会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如果20分钟内没解决请发→邮件给我们。谢谢书迷们的支持!
回到顶部
顶部报错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