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科幻未来>第三帝国之鹰>第745章 “蓝色一号”之打桩机的威力

1943年6月14日傍晚。

第12集团军的防线上,格列奇科少将将它麾下的5个步兵师分成两个梯队布置。

第4、74和261步兵师为第一梯队,第176和349步兵师为第二梯队。

集团军防线最北方的第4步兵师的前沿阵地上,马林科夫少校藏身于一处半地下掩体里,借助剪刀式望远镜,正在偷窥对面弗拉索夫第1集团军的阵地。

马林科夫少校是第21坦克军的作战参谋,他所属的第21坦克军和友军的第23坦克军被加强给第12集团军,用来对大叛徒弗拉索夫中将指挥的第1集团军进行打击。

因为战场宽度不大,第21坦克军又是率先赶到战场的,被第12集团军用作第一阶段的进攻。

主力部队正在利用夜间进入战场,马林科夫少校早早的便带着一群参谋赶到前沿阵地,勘察作战的地形,同时和一同发动进攻的友军第4步兵师沟通。

一条公路连通新托什基夫西克镇和西面的戈尔斯科耶城,第4步兵师在公路两侧修筑了坚固的阵地。

整座阵地的主要防御地带纵深为5—6公里,由2—3道阵地构成,筑有绵亘的堑壕,并以交通壕相连接,后方第二梯队所在的第二防御地带距前沿12公里。

阵地前方的中间地带,地面上插满木桩,木桩与木桩之间捆绑着狰狞的铁丝网,木桩下的黄土地中,隐藏着数不清的地雷。

这些让第4步兵师引以为豪,分外感到安全感的防御手段,却让马林科夫少校很是感到棘手。

第21坦克军要想从这里发动进攻,得提前扫雷,然后才能让坦克部队进入战场。

不过万幸的是,这里的地形非常适合装甲部队作战,没有河流阻挡,没有可恶的沼泽地,对面的敌人又是叛军,战斗力不强,应该是一场比较容易取胜的战斗。

夜幕徐徐拉开,天空泛起星光,马林科夫少校才返回新托什基夫西克镇和其他参谋会合。

第二天早上,马林科夫少校早早起来洗漱,赶往第4步兵师阵地的最南面。

在地势比较高的一处阵地,借助望远镜,马林科夫少校看到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星星点点的绿色铺满黄色的地面,一股生机铺面而来,让人不由得感觉到心旷神怡。

“要是没有德国人,没有战争,世界该是多么美好。”

马林科夫少校一边感叹,一边在简要的地形图上勾勒,谋划着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展开多少部队发动进攻。

少校的手中的铅笔刚刚划出几个图案,忽然停下动作,仰头向西面的天空望去。

成片的黑点出现在蓝色的天幕中,如同夏季成群的蚊子。

“嗡······”

刺耳的噪音从天而降,如同一层无形的浆糊包裹在身上,让马林科夫少校感到很不舒服。

“隐蔽。”

说出简短的一个单词,马林科夫少校收起纸和笔,大步向距离最近的一处地下掩体跑去。

两个部下麻利地收起剪刀式望远镜扛在肩上,跟在少校身后跑向掩体。

躲进掩体后,马林科夫少校心中多出一丝安稳,站在掩体的入口处抬头看天,观察天空中德军机群的动向。

虚惊一场,机群从阵地上方飞过,丝毫没有俯冲的架势,也没有投弹。

飞机飞过头顶,无孔不入的噪音仍旧包裹在掩体内每个人身上,一阵诡异的呼啸声从天而降,带着一股狂风拍落在地面上。

“轰轰轰·····”连绵的爆炸声如同鼓点般敲打在少校心头,马林科夫少校闪身缩回掩体内。

地面传来的震动让他脚底发麻,掩体的上方,一缕缕细微的灰尘落下,掉落在地面和人身上。

火箭弹,是火箭弹!这种声音绝对是火箭弹。

见多识广的马林科夫少校见识过“喀秋莎”火箭弹发射时的场景,立刻判断出对面的敌人使用的是什么武器。

透过掩体前方的机枪射口,马林科夫少校清楚地看到,阵地前方已经被灰黑色的烟尘笼罩,无数朵微型“蘑菇云”盛开在地面上,足以让密集恐惧症患者重度发作。

密集的炮弹落到第4步兵师的阵地上,150毫米火箭弹和迫击炮组成了第一梯队的打击火力,对铁丝网、雷场和一线阵地进行覆盖。

105毫米榴弹炮和150毫米榴弹炮,组成了第二梯队火力,然后是不甘落后的m18型210毫米榴弹炮。

炮弹冰雹般落下,瞬间让第4步兵师的阵地面目全非。

原本隐藏在地面下的雷区变成月球表面,被无数堆叠到一起,斑驳的弹坑替代,些许幸存的木桩里倒歪斜地斜插在地面上,原本锈迹斑斑无比狰狞的铁丝网如同煮烂了的面条般被扯断。

连绵的战壕一段段崩塌,沙袋被抛飞出去,锋利的弹片无情地切割着飞行路上的一切障碍。

所有人都机智地钻进藏兵洞和地下掩体,张大嘴巴,或是捂着耳朵,祈求炮弹不要落到自己所在的掩体。

离开机枪射口,马林科夫走在瑟瑟发抖的地面上,一屁股坐到掩体角落的一个弹药箱上,对身边的一个参谋说道:“该死,对面的敌人竟然抢先动手了,现在不用我们去找他们,他们主动来送死,省了我们很多麻烦。”

参谋也很乐观,笑着说道:“我们有坚固的阵地提供掩护,比主动进攻有优势多了,现在,我们要打的是一场防守反击。”

“是的,我们只要抗住第一波攻击,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援军就会到来,顺势反攻倒


状态提示:第745章 “蓝色一号”之打桩机的威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