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唐新秩序>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欢迎的,但李诚中提出来的时候,他仍然有些不可置信。李诚中对此的解释是,让官员担负职责的同时,必须给予相应的权力,这叫权责相当!当然,李诚中暗地里并没有向冯道进一步解释什么是“宰相组阁”,那玩意有些太超前,没必要多说,先一定程度上办起来再说。

政务框架搭建起来后,欣喜的冯道立刻召集政事堂诸相商议,很快拟出了部分任命名单,这份名单报送至天策府后,李诚中全部予以批准,尽数实施。

实际上包括冯道在内,绝大多数人到现在已经几乎快淡忘了有“天策府”这么一个机构,所有人都把天策府等同于了燕王李诚中本人。

这样的理解在此时看来有一定道理,但很快,随着另一项重要人事任命的公布,所有人又开始琢磨起这个机构了。

七月五日,李诚中终于发布了对韩延徽的任命,韩延徽加尚书左丞衔,以正四品的身份出任天策府长史一职,同时意味着天策府长史为正四品,位比各部侍郎。紧接着,韩延徽提议了一系列任命,将天策府的框架初步搭建了起来。诸项任命中最引人注目者,当属李振被授予天策府司马,位在从四品尚书右丞衔,仅次于韩延徽。

李诚中对于天策府的定位,实际上与如今的朝廷革新是息息相关的。朝堂的最新鼎革之变,等于将天子手中的处置权大部分交回给了政事堂,相应的,李诚中就必然要加强自己的决策权。枢密院、宣徽院的改组、五监九寺的裁撤,都令李诚中手头可以直接管理的事务机构变得少之又少,所以他需要一个可以沟通内外,同时拥有决策权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天策府。

成为上位者久矣,李诚中对于权力的掌控已经圆润自如,当然明白事情必须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此,在他的长期规划中,天策府是需要两个大步骤来完善的。

在李诚中的心里,初期的天策府应当是后世的中办这样的机构,专门沟通内外,既是李诚中培养亲信官僚的学校,也是伸张他政策的部门。至于后期,李诚中不会告诉任何人,什么叫做“常务委员会议制度”。

实际上,让天策府掌握三省各部官僚任命的最终审批权,就是为了将来完善后的天策府做准备。

穿越而来的李诚中没有那份“家天下”的自觉,相反,从子孙后代的角度考虑,他更羡慕那些传承千年的西方国家皇室。李诚中自己是穿越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大势和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穿越者的后代具备同样的眼光,穿越者的后代一样是“土著”,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君权是个诱惑,但同样是个烫手山芋,李诚中不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不会把这个东西玩砸。因此,他可以实行君权的集中,但却必须现在就做好准备,为分权打下制度性基础,尽量拿出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权力划分机制,保证现在的贵族共和制度能够顺利传承下去,甚至能够顺利转变为资产共和制。

枢密院管军、政事堂执政,其实这只是政权结构的半壁江山,还不完整。李诚中接下来的诏令,是个穿越者都懂——重树御史台权威!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