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唐新秩序>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yu晕厥,不住口的咒骂:“卑鄙小人,卑鄙小人!”

韩延徽叹道:“其实你会唐言啊,怎么刚才在城头不说唐言呢?非要说你们新罗语,否则何至于斯!”

李诚中见过了这个搅得新罗十年大乱的匪首,觉得也没什么新鲜,便要挥手推出去斩了,却被金顺吉劝道:“都督,可否将此人送与我?此人罪大恶极,非明正典刑不能jing天下百姓,最好押至王京后再处以极刑。”

李诚中对梁吉兴趣缺缺,当下点头,金顺吉欢天喜地的吩咐手下将梁吉带走了。

李诚中不愿入城,便在城外大营等候,由渤海国千牛卫杨玄恩之子杨越全带兵监督着梁贼降兵入城,将梁吉纵横新罗北部十年来搜刮的财货都起了出来,然后派军押回南京,中转递解至柳城。梁吉十年的心血虽然不少,但在李诚中眼里却有些不够看,事实上整个新罗的财富都聚集在王京之中,地方上是在匮乏得很,这也是新罗内乱、烽烟四起的主因——王京人和地方民完全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上的人,一边富得流油,一边却穷得滴血。

至此,新罗北部已经平定,剩下的只是召集流民回乡,重设官府了,这些事情李诚中没有兴趣,但是他也不会听凭自己打下来的地盘重新回到新罗手中。他让大封裔带领他新成立的左右骁卫留镇后方,一是看顾后路,二是整理北方汉州、朔州和溟州三州之地,三是保证粮秣的输送。没有办法,新罗地方实在太穷,又被乱军打成了近乎荒野,联军的粮食只能靠渤海运过来。

在北原停留三天后,李诚中命令大军启程,继续南下。因为之后即将遭遇真正的乱军主力,所以联军的行进更加规范了一些。营州军斥候都在新罗向导的帮助下为前方游骑,渤海国千牛卫中郎将杨越全带万人为前军,左领军卫中郎将高明熏五千人为左军、右金吾卫大将军李元广五千人为右军、左监门卫中郎将乌荥力五千人为后军,营州军及怀约联军为中军。各军相隔不到三里,沿汉滩川向南,直逼伪高丽王都松岳府。

一路上仍然是山岭多于平地,李诚中要求大军减速,同时加大斥候侦骑的力度,确保大军不中埋伏。指挥部虞候们得了李诚中的指示,研究了切实可行的侦骑方案,立刻行动起来,将斥候人数增加,把渤海军斥候也并入探察的队列。营州军斥候都进一步分拆,每两人为一组,带领十名渤海军斥候,将大军的前进方向遮蔽了个严严实实。当然,这种探察力度只针对那些容易设伏的地方,这种地方并不多,所以联军的前进并不费力。很多地方看似是设立伏兵的绝佳之地,但其实并非如此。

设伏是需要很多条件才能达成的,至少有两点必须具备:一是藏兵之处离设伏战场较近,可以很短时间投送兵力;二是设伏的军队必须具备较强的战斗力。事实证明,金弓裔的军队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但他们仍然想当然的布置了埋伏,大大出乎联军的意料之外。

金弓裔派出jing骑大监王建,准备打联军一个措手不及,他们选择的设伏地点位于大圣山口。其实王建心中的第一设伏地是大圣山的中段,那里有一个比较险峻的山谷,但很不幸的是,联军的斥候对这片山谷提前进行了密集地毯式探察,让王建的如意算盘打落,他只能退到大圣山口设伏——他没法再退了,再往后,就是国都松岳府了。

王建的设伏非常成功,对于大圣山口,联军指挥部并没有派遣斥候到两侧查探,按照钟韶的话来说,两侧山坡上的密林虽然很厚实,足够藏兵,但这两段山坡太长了,如果敌军真的在此设伏,从他们露面到冲入联军大队,至少需要连续不停的在山坡上奔跑一刻时,且不提他们跑过来以后还有没有体力作战,光是这段漫长的时间就已经足够联军做好应敌的准备。

事实应证了钟韶的话——同样也是指挥部众虞候的一致观点,当王建指挥设伏的伪高丽军一声呐喊,从高坡上的密林中杀出来之后,联军立刻开始整理应战阵列。当然,王建的埋伏确实让联军中的部分渤海军有所慌乱,但这没关系,有营州军军官的拼命弹压,慌乱很快过去,一个个阵列也随即摆开。

然后,等联军摆开阵列之后,伪高丽伏兵仍然没有冲下来——他们刚刚跑完一半的坡路。联军方面,组织和应变力度最好的营州军甚至有余暇给每名士兵分发了一块肉干,让他们抓紧时间吃完。最终从山坡上跑下来的伏兵只有三成,其余大部分都在山坡上停下来喘息,冲下来的三成伏兵又大部分再无余力奔跑,他们已经累得东倒西歪,腿脚酸软了。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原因是伪高丽军自王建以下的高层军官对部下的体力没有一个成算,同时也对这一段坡道的奔行难度明显估计不足。

事后李诚中对新罗内乱的一系列战役向兵部大监金顺吉进行了详细了解,然后发现,所有的大大小小战斗中,交战的双方——无论贼帅梁吉也好、伪王金弓裔也罢,甚至王庭的花郎道大军,都是打的堂堂正正之战。所谓堂堂正正之战,就是双方互下战书,约好一个平缓开阔的战场,约定一个风和i丽的i子,然后摆开军队开打。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开打一般都在下午进行,因为双方需要一个上午的时间出兵布阵!

这次设伏成为了一场经典闹剧,联军所需要做的就是上前抓俘虏,整个过程看上去就像伏兵自动现身后上


状态提示: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