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大汉农夫>第48章 刘彻的用人之道

桑弘羊有种很想痛哭一场的冲动,多年夙愿一朝得成,能够单独被陛下召见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他更清楚的是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把握不住,他仍旧什么都不是。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说白了,就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为了今天这一刻,他苦等了六年,这六年里有多煎熬,恐怕只有他内心最知道,没有同样经历的人是永远也无法体会的。

远远的就看到建章宫黑色的屋檐,桑弘羊深呼吸了几口,强自安奈住躁动不安的心,迈步跟了上去。

桑弘羊和刘彻的这次相见,标志着揭开了他迈进大汉权力中枢的大门,开启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宦海沉浮生涯。

这对君臣的相遇相知跟原本的历史大不相同,中间多了一个秦风的因素,不过确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森严的大殿内静悄悄的,桑弘羊一路躬身拱手来到刘彻面前,大礼参拜。

汉宫礼仪可是非常严格的,这要从刘亭长说起。

想当年,刘邦统一天下,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

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具体过程很繁琐,大致讲来就是天不亮,谒者到现场主持,依顺序进殿,东西分站。

侍卫武官沿台阶布岗戒备,手拿武器,前端警告:皇上驾到!刘邦坐御辇,谒者引亲王以下,按年薪多少爵位高低依然跪拜皇帝,朝礼完毕后,不许抬头看皇帝。

祝酒时,按高低依次向刘邦敬酒,规定不许喧哗,不许粗鲁......

一个草莽出身的皇帝,突然君临天下,手握生杀予夺的权利,这让刘邦倍感兴奋,过足了皇帝瘾。

要是没有叔孙通的这个礼仪法,刘邦的乐不可支可没那么容易达到。

因为这个礼仪,叔孙通立了大功,封为奉常,赏赐黄金500斤,他的孩子们都被封为郎官。

从此以后,见皇帝就要下跪,当然,这时候的跪还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可以完成,不象满清时期,整个人都趴下去了。

桑弘羊对觐见皇帝的规矩早就烂熟于心,所以,他在刘彻的面前表现的是中规中矩,倒像是经常朝见皇帝的大臣。

这让刘彻倍有好感,赐座后,刘彻上下打量了他一下:“你就是毛遂自荐的桑弘羊?”

说实话,刘彻之所以对他有好感,是因为两个人的年纪相差不大。

此时的桑弘羊也就十**岁,虽然面露稚嫩之色,但是从他面君的一系列礼仪来看,显得有些少年老成,很是稳重的样子。

“臣有报国志,苦无青云路,无奈只得效仿前人自荐之。”

刘彻作为大汉皇帝,他太知道大汉的选官制度的弊端了,尤其是现在他手中苦无可用之人,备受掣肘。

汉朝目前仍旧是察举制为主,也就是由下自上推举官吏。

人才的来源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以及列侯还有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从平民

或者低级官吏当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比较突出的人入朝为官。

不过要分清,选和拔是不同的,选的对象是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则是下级官吏。

另外,选拔出来的官吏,如果犯错,那推荐者是要担负连带责任的。

这也是为什么不会轻易的选拔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的根本原因?试想,谁愿意为一个不相干的人承担如此大的风险呢?

那么弊端就生出来了,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很容易对选拔者感恩戴德,继而投桃报李,很容易党同伐异,也很容易结成利益同盟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对于桑弘羊,刘彻是很欣赏的,因为他已经调查过了。

桑弘羊毫无根基,一个在少府待了六年,仍旧是一个小小的侍中,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此人不属于朝堂之上任何一派,在他心中,这就是可以信任的人。

当然他也不是那种庸碌无为的人,桑弘羊上书中写的关于盐铁收归国有的策论他从头看到尾,不止一遍的阅读。

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感觉说的太好了。

如此有治国理念的一个人才,却久久得到到重用,这该死的察举制,实在是误国误民更误朕,早晚有一天要连根拔起。

还有,桑弘羊在上书中说的清楚,“盐铁乃国之资源,可现在滥采无度,而所出尽为私利,肥了个人的腰包,却空了陛下的府库,应立即改变策略,收归国有,为陛下龙腾四海的大计提供财力支持......”

别的不说,单单就这一句话,就已经狠狠的打动了刘彻的心。

知我者,桑弘羊也!

其实,刘彻看到桑弘羊的这份自荐书的时间久了。

他之所以一直没有把桑弘羊找来,是有原因的。

这么一个大好的人才,要慎重用之才好。

之前他刚登基的时候,任用了大量的儒生,雄心勃勃的企图革故鼎新,可是却触了太皇太后的逆鳞,结果搞的鸡飞蛋打。

吃一堑长一智,刘彻可不是记吃不记打的庸人。

他暗中筹谋了许久,直到昨日大农丞有了空缺,前任的大农丞因病离世,这下刘彻可欢喜坏了。

正愁着无法安置桑弘羊呢,现在一下子机会就来了。

要知道大农丞可是专司盐铁之事的官员,虽然品阶不高,跟那


状态提示:第48章 刘彻的用人之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