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攻占涪水关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榜安民。
兵家相争,于民无罪。
占领涪水关不是目的,能守住,赢得民心才算成功。
葭萌关与汉中交界,时常处于混战状态,许多老百姓都前往关内,向西迁徙。
涪水关,地理位置远离边界,还有涪水经过,老百姓生活条件不错。
这所说的不错,也仅仅是填饱肚子。
战争年代,生命朝不保夕,能吃饱饭就是幸福。
从涪水关往西才算是真正的富庶。
涪水关的老百姓是没法和成都那边比的,怎么才能最快赢得涪水关老百姓的民心,成了周瑜最棘手的问题。
在涪水关站稳脚跟,才能去打雒城。
若不然,雒城攻不下,涪水关再失守,那这几万人马可就陷入被动了。
其实能最快赢得民心的事周瑜也知道,那就是让老百姓吃饱饭,家家有余粮。
这可是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嘛。
而周瑜的想法是,不光让老百姓吃饱饭,还要有钱才行。
再说周瑜自己也需要军粮。
老百姓穷的揭不开锅,你哪来的军粮。
先前的那五万车辎重,除了留一部分做储备物资,还有军队的消耗,再加上资助老百姓一些,可自由支配的已经不多。
所以周瑜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老百姓既能吃饱饭,还能有钱。
这样军粮也就不用愁了。
虽然这个梦想有点大,但是也不一定不能实现。
因为周瑜在他的登山包里面,发现了两种食材。
一个是土豆,另一个是辣椒。
土豆和辣椒是野外活动的人经常带的。
辣椒可以御寒,土豆方便携带,还不容易坏。
炒着吃可以当菜,蒸着吃,煮着吃可以当饭,没有锅的话,还可以烤着吃。
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土豆高产。
三国时期,老百姓虽然种的粮食花样已经不少,稻,大豆,小麦,谷子都有了,不过受到种植条件限制,高产很难。
而土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耐旱还不用施加肥料。
三国时期,也没有什么化肥可用。
第一步,周瑜先建了一个大棚,建大棚的就是为了快速席苗。
席好苗之后,就派士兵去翻地。
然后把席好的土豆苗和辣椒苗中了下去。
士兵们哪见过辣椒和土豆,收获的时候,可算是开了眼界。
红彤彤的辣椒,白胖胖的土豆,让大家兴奋了好几天。
种植成功之后,周瑜先教给了士兵们,然后让士兵分发下去,又教会了当地的老百姓。
具体工作部署交给了法正,法正以前做过地方官做这事手到擒来。
老百姓开始还是有疑虑,观望的多,行动的少。
因为土豆和辣椒以前都没有种过,一个是,不知道能不能有收成,二个是,就是有了收成,吃不完,卖不出去怎么办。
针对老百姓们的疑惑,法正别出心裁,提出了土豆回购和辣椒回购政策。
有了法正的回购保证,老百姓们种植土豆和辣椒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整个涪水关,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活动。
……
刘璋听说周瑜杀了杨怀,高沛,占领了涪水关,先是大怒,然后懊悔。
悔不该当初啊。
张松叛变在先,周瑜“背信弃义”在后,这让刘璋心里面像压了一块石头喘不过气来。
看人真的这么差吗?
就这么没有眼光?
刘璋开始怀疑自己。
“现在周瑜已经占领涪水关,下一步就要剑指雒城,我们改如何应对。”
着急上火加害怕的刘璋询问诸位大臣。
“现在除了让守卫雒城的张任加强防守之外,还要让老百姓们全部迁移到城中,坚壁清野,把带不走的物资全部烧毁,不给周瑜留下一点补给。”
“周瑜毕竟是远道而来,天长日久没了补给,一定会撤退!等周瑜撤退之时,我们再乘虚进攻,一战可擒周瑜!”
刘璋一看,献策的是从事郑度。
思索半天,刘璋摇了摇头,“你这个计策虽好,但是老百姓损失太大,不能造福于民,这个计策不能用。”
郑度一看刘璋不采纳,心中长叹,西川四十一州危矣。
“那就增兵五万,派泠苞,邓贤两位将军去雒城协助张任将军。”
黄权见刘璋不采纳郑度之言,那只有增兵守关,塞住咽喉之路,让周瑜知难而退。
“好好,快传令泠苞,邓贤两位将军,前去支援张任。”
这个计策好,原本张任就说过自己昏庸,看似不忠,让泠苞和邓贤前去,除了可以守关,还能监视张任,一举两得。
……
这段时间曹老板很忙,忙着称“魏王”,加“九锡”。
征战了大半辈子也该享受享受了。
铜雀台早已经筑好,美女珍宝不计其数,也该名望加身了。
董昭忙前忙后,给曹操操办这一切。
眼看忙活的差不多了,侍中荀彧给泼了冷水。
“这样不妥啊,丞相。丞相是大汉丞相,当匡扶汉室,怎么能称魏王,加九锡?高祖曾言,非刘姓者不可称王,丞相难道忘了吗?”
曹操气得无言以对,只能干生气,毫无办法。
荀彧是他的智囊之一,为统一中原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当着众人的面真不好治罪于他。
董昭明白曹操的心思,急忙喊道:“荀彧,岂能让你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