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启明1158>九百五十二 严重的危机感

苏咏霖说他小的时候和家人一起贩私盐,南上北下,去过很多地方。

他惊讶的发现南宋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没吃没喝没穿,饿死很多,甚至有些人要吃尿液晒干之后析出来的盐分。

他一开始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之所以这些人那么惨,是因为南宋的体制是个罪恶的无药可救的压迫和剥削体制。

上至赵官家下至区区一个小吏,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的压迫和剥削百姓。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秦始皇和他们一比都算是节俭。

人家陵墓的确豪华,可人家至少还修了长城,庇护中原,功大于过,而赵宋官家们呢?

嘿,把母亲河祸祸成了后妈河,千万人流离失所,数十万人葬身大水喂了鱼。

苏咏霖同情那些可怜人,想要改变这个现状,却愕然发现自己的敌人居然是整个南宋王朝,是所有的统治者。

他喘不过气来,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凭借自己当时的力量打败他们,所以他决定另辟蹊径,去山东,先推翻金国,然后再掉过头来收拾南宋。

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金国的统治比较粗糙,还没有完成如南宋这般严密的对下压迫体制,只是武力强大彰显的自身强大,只要打败军队,攻破首都,偌大金国立刻土崩瓦解。

南宋当时只有阶级矛盾,金国还多了一个民族矛盾,他抓住了金国内部矛盾更加尖锐的弱点,决定北上山东造反,先灭金国。

而事实证明,他做对了。

他打败了金国,收复了中原,建立了明国,他在这片土地上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兑现了自己的初心,他正在创立一种前所未有的体制。

他的明国,没有人会饿死,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沉重徭役、兵役,没有任意凌辱,是一个理想之国。

他正带着他的国民们快速向新的时代前进。

读完了序言,赵昚愣愣的看着最后一个字,好一会儿反应不过来。

这序言虽然只有短短千余字,但是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

苏咏霖是宋人。

苏咏霖的爷爷是宋官。

苏咏霖杀过宋官。

苏咏霖之所以建立明国,是为了掉过头来收拾宋国。

苏咏霖想要颠覆整个宋国的体制。

以他仅存的理智,他差不多凝练出来了这些要素,然后发现这些要素稍微组合一下,无论哪种组合都能让他破防。

苏咏霖在干什么?

他想干什么?

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他这样写,是在向大宋宣战吗?

是在向他,向整个大宋的统治阶层宣战吗?

宣战不用诏书不用使者,用对外发售的书?

什么路子?

赵昚一头雾水。

怀着浓浓的不解和强烈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慌,赵昚决定继续看之后的正文内容,想着看看序言都那么劲爆了,正文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还真给他猜对了。

苏咏霖把序言里的东西掰开来揉碎了讲得清清楚楚。

从自己的出生开始,用老朋友叙旧式的口吻和看书的人聊天,一点一点讲自己过往的经历,然后将自己对历史对政治对现实对体制的认知和剖析。

他一点一点的讲明白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又是怎么分析南宋的压迫体制和完全没有未来的结局,又是如何一眼看穿金国必将覆灭的缘由。

最后他还说了他在建立明国期间是怎么搞群众运动的,怎么建立人民政权的,又是如何构建战时经济体制的。

以及现在他在明国施行的全方位的革命政策。

他介绍了什么是农会,怎么通过农会解放农民,怎么让农民拥有强大的生产积极性并且向明政权靠拢,又如何恢复发展残破的经济,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顺风顺水的,有很多人会出于对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反对他。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国家的利益,是必须要铲除干净的对象,否则就无法真正实现新制度的确立。

革命是暴烈的行动,而非请客吃饭这般温良谦恭让的推杯换盏。

所以流血是必须的,容不得任何温情。

于是,他有计划地消灭了金人,消灭了旧官僚和地主士绅,镇压了反对他的儒生,并且将儒学经典考试从科举考试中去掉,全面罢黜儒家思想,再也不用儒家思想作为大明的官方指导思想。

他要用自己的思想取代儒家思想,建立一个真正存在的而非空中楼阁式的【大同社会】。

尽管这条路并不容易,可是他早已下定了决心,如果有人试图反抗或者阻挡他,他就会和五十万明军一起,将他们全部碾成碎片,挫骨扬灰,军队是他手上最有力的武器。

新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旧时代的离去已成必然,新时代旭日初升,其道已然大光。

【同志们,一起上吧!】

翻过最后一页,赵昚茫然抬起头,发现自己的桌子上不知何时已经点燃明亮灯火,书房内也是灯火通明,他愕然望向窗外,发现天色已黑,显然已经是晚间了。

明明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上午。

我看了那么久吗?

看着那本已经被翻看完毕的《洪武政论》,赵昚愣了许久。

他本以为自己会对这本书中的内容怀揣着极端的愤怒,可是看完之后,他却莫名的冷静。

他觉得自己应


状态提示:九百五十二 严重的危机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