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这个人是否真实,那就只能见仁见知了,回望历史的天空,这个人肯定是有过的,现在可能还在,将来应该还会见得到的。
作品涉及的半个多世纪,特别是后40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的作品应该是值得期待的。
选择网络发布也算是紧跟时代的脚步!
《乡旅拾趣》番外(五)
故乡的那个大院子还真是挺震撼的!
在这么小的小山坳里放着如此大的一个院子,如果用个拍电影的技术,快速拉近放大,真的会吓着你的。
就象华山的险峰突兀地呈现在刚穿过云海的你的眼前,不惊邪就奇了怪了。
更吓人的是那2o来个大大小小的孩子。
如果时光倒退百年他们都得饿死,那有这么多粮食够他们吃呢!
真要感谢祖辈开山围海弄出来这些田地,人得懂得感恩。
院子里发生的事写二本书也是写不完的,我在《乡旅拾趣》里只选了夏日晚上那一丁点,也算是最经典的,不过夏天的中午也是很有意思的。
各家会大开窗户和大门,后门也是开了的,让风自由自在的飞。
门口和窗户上都掿起门板,男人和女人都露着上身睡在上面,怕热的话在门板上洒些水,乘凉他们是真心实意的。
生过孩子的女人的上半身,在村里是不太隐秘的。长年累月奶孩子,这东西几乎人人可见,甚至谁谁那个位置有个了。
那种门窗衣窗大开的景况,拍成片儿一定很惊艳的!
《乡旅拾趣》番外(六)
故乡并不太有名气,却是一处历经血与火洗礼的地方。
英国人曾经在古定海城遭到最严厉的抵抗。带领军民抗英命归他乡的三总兵纪念馆,坐落在定海城西竹山公园内,我曾数次前往瞻仰。
定海北门外的一处山岗则是安放解放舟山时牺牲的无数先烈的英魂的烈士棱园,我都记不清去了多少次。
记得在小学作文时写过"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忘本,不能忘根!本便是家与国,根就是乡土!
作品中我用不短的篇幅写小沙曾经有过的一座大庙"吉祥寺",不是单纯的挖掘历史碎片,表达的是那是一块充满了人性善良的土地。
而且位于紧掩着中国四大佛教胜地"普陀山"的地方。
据说当地有些专家提议要在当年吉祥寺发源地的九峰山上,造一樽10里长的卧佛,并重建吉祥寺。
昨天有位做影视导演的兄弟,看了我的作品,反馈我说^大哥,你用平淡的文字,表达了深澳的哲理,思想如刀!
那是刻划在骨子里的东西,正如同乡作家三毛对流浪的情结和痴恋!
三毛的文字对我创作的影响就象故乡对我情怀的锻造般严重。
努力学习她的随性!
(图片由作者拍于舟山定海小沙)
《乡旅拾趣》番外(七)
海边人对泥涂的情感是没得说的。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吃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身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去海里捕鱼的。
而泥涂里抓鱼是不受限制的。
海边人真有一些以海涂为生的。
我见过一些高人,他们下到海涂里就能抓到最值钱的"八抓鱼“啥的。
有人专门抓跳跳鱼,用一只象小船一样的"泥船"在那里行如陆地。
小时候泥涂上的人不要太多,比现在都市里街上的人少不了那儿去。
见过有人带了米饭在泥涂里吃,省得来回赶路,有的人是从蛮远的岙里来赶海的。
也有奶孩的婆娘让家里人抱着小孩到泥涂上来吃奶的。
泥涂是海边人生活的一部份。
很多年后,由于拆船业兴起,海边不再看得到满地鱼蟹的时候,我曾经想写一篇环保类的报告文学。
终究对海涂的记忆太深。
而海边滩涂越来越少的时候,突然我啥也不想说了。
说又有何用呢!
《乡旅拾趣》番外(八)
作品中为什么写了二章关于野鸭和大雁?
村子里好几户人家养三十只以上的大群鸭,用来生蛋卖钱。
那儿有得天独厚的放养鸭子的环境,也是野鸭和大雁的天堂。
村里数我家养鸭最多,时间也最久。
刚出蛋壳的小鸭和小鸡一样毛是黄色的,只是嘴巴是扁扁的,呈淡黑色。
我放学后抓些小鱼剁碎了给他们吃,这样可以省下一些粮食。
那时光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收割稻谷的田里到处是鱼都没人抓,嫌弃那种鱼有泥土味,没有海里的鱼鲜美。
等鸭子大了我就当了鸭司令。
随身带上些粮食定时定点哄它们来吃,它们都听我使唤。
在野鸭和大雁南飞的季节里,家里的鸭子和它们混搭在一起,成了好朋友。
朋友的朋友相加感情有多深,谁都会懂。
去年初疫情那会儿很多人都在猜疫情的来源,说是蝙蝠。
蝙蝠会飞,我怕它会染及候鸟,于是写了有关野鸭和大雁的一些文字发朋友圈里。
童年的记忆和疫源的关切,就有了二篇,我不想割舍任一篇。
希望大家会喜欢它们!
《乡旅拾趣》番外(九)
看过前60章的书友一定能感受到笔下叫做"小岗尖"的村子的村风很纯朴,特别是写到母亲的那一章和我入伍的那一章,乡亲乡情令人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