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看着自己部队生成的位置,就在忻口的北边。所以司徒燕部队生成的位置,应该是在忻口的南边,太原的方位。严格说起来,忻口这里没有像各大山口那样逼仄,也没有像虎牢、潼关那边有着天然阵势作为屏障。
忻口前的地势是两个被山脉夹出来的狭长谷地。不论是从北向南,还是从南向北,都要沿着中间的谷地行进。除非是仙境以上,或者一些实力够强并且敢于冒险的圣境,否则不存在翻越山脉的可能。
两块谷地之间有着同样狭窄的谷地连接,整体形成了一个‘之’字形的通路,更形象的说法,就像是一个闪电的符号,落在了地图之上。这样狭长且唯一的通路,就是本身相对好走一些,但是在军事上,防守总是比进攻要容易的多。
不过,在李元即将开始进军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对她来说算是好消息的事情。那就是不用受到补给线太大的制约。
修士的行军速度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极为恐怖的,而本身的携带能力又是普通人的数倍。前者的缘故使得作战天数极大的减少,进而消耗的粮草小了不少,而后者则是使得补给不用过于频繁。
要知道当初想往中域北部发展的势力,有不少都不是被天道宗亲自出手赶走的,而是因为补给跟不上,不得己撤离的。现在,兵棋推演的缺陷,也就是将修士的修为统一到了天境这点,反而是帮到了李元。
李元没有冒然进军,她在确定战斗的形式之后,就开始设身处地的为司徒燕考虑具体的守备措施。司徒燕的优势就是李元眼前这两道狭长的谷地。李元觉得对方应该会卡住几个关键的节点进行防守,然后在最后的出口和自己决战。
当然,这是总体的思路。同时在这狭长的谷地之中,还是有不少可以用来进行埋伏的位置的。使用伏兵进行进一步的消耗,也许就是司徒燕的辅助策略了。
司徒燕要是真的采用了这样的策略,李元真的有些束手无策。因为兵法上的原理很简单,最好的办法永远是不用战斗,次一些的是进行野战,实在没有办法,才会考虑攻城。
在这次兵棋推演中,受到城池本身坚固程度的影响,攻城战中双方的消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李元预计,自己要是一路打过去的话,就算是最终突破了忻口,自己的队伍估计会十不存一,而对方消耗过半。孰优孰劣,一眼可辨。
不过,当李元再次检视地图之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在前一个谷地围而不打,以此来突破城关。
诚然,整个‘之’字形的谷地都是李元必须走的道路。但是在第一个谷地,这里是李元这边的补给方便一些,而对方的补给不利。李元如果将一定数量的部队摆在关卡前,对方要想防守,就必须派出相当数量的部队进行防守。
此时若是李元采用了长期对峙的方式,那对方就会因为补给过长而出现问题。即便对方也是修士的部队,补给不会在短时间出现问题。但是李元有绝对的耐心,在确认己方的消耗小于对方的情况下,她可以不进攻拖到裁判出手。
虽然李元是需要进攻突围的一方,但是在策略正确的情况下,裁判是对她有利的因素。
想通了前一个谷地的进攻策略,李元就指挥部队开拔了。在进入谷地之后,就看到司徒燕的部队已经占据了眼前的一座城关。然后,李元的部队就停下来了,停在离城关相当近的地方。顿时,周围一片失望之声。
周围的观众此前一直在关注着战况的发展,在两支部队的位置确定之后,司徒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急行军,而且走得异常之急。速度之快颇有当初李元在第二战中抢占要地的势头,队伍都是被拉的有些脱节了。
而反观李元这边,则是恢复了第一场的状态,完全的一动不动。随着司徒燕占领峡谷中的一处处要地,观众都是忍不住为李元捏了一把汗。等到司徒燕的部队通过了两条峡谷的中间地带天镇、阳高之后,观众已经开始叹息了。
原因无他,在这样的战局中,不少人也会算计伤亡比。按照估计,一旦李元从这个中间地带开始攻城的话,那基本上就是确定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但是随后,司徒燕还在行军,而李元依旧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这一下,底下的观众已经将目光转向裁判了,没办法,李元的行动过于安稳,让人忍不住怀疑裁判做了手脚。
裁判看到观众们质疑的目光,没有任何言语,直接拿出了记录李元命令的本子。空空如也,连最简单的原地待命都没有下达。这一下,观众也没有办法了,要不是出于对李元的认可,现在肯定有人退场了。
在司徒燕彻底掌握了两条谷地之后,李元终于是有所行动了。可是众人以为激战即将开始的时候,李元又停下来了。李元看不到,但是周围的观众能看到,司徒燕可是出于对地形的熟悉,在沿途的几乎所有节点都有配置相应的兵马。
现在李元行动,观众以为大战即将开始。但是,又是李元又是一波原地待命,观众要疯了。而司徒燕一时也没有想到李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为什么就是不进攻。
终于,在群情激愤之下,裁判忍不住了。他悄悄提示李元,再不行动就要有相应的扣分了。这时李元不得已的解释了原因,她看着裁判低声解释道,“在通过中间地带之后,司徒燕的补给要比我来的艰难很多吧?所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