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将司马懿领进丞相府,即命人摆上酒菜,二人面对而坐,浅尝温酒。
谨遵食不言寝不语之规,只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曹丕拿起布帕擦拭嘴角,完毕后屈身一礼:“还清先生教我!”
司马懿此时酒足饭饱,也用手帕擦了擦手,微捋颔下胡须,看了曹丕一眼,眯着眼睛笑道:“其实以主公之尊,无须他人相助,早晚必承丞相基业!”
曹丕心中此时有了许些不满,并非是因为司马懿先前恐吓他,如今更是拿不出一言。
而是认为司马懿待价而沽,不肯直言相告。
此情绪稍纵即逝,曹丕并未表现出来,反而一脸求知欲,问道:“何解?”
司马懿侃侃而谈:“盖古之宗祧继承,以嫡长为序,是故《公羊》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主公兄公子昂、公子烁早逝,刘夫人已薨,丁夫人与曹公相绝,故而君为嫡长,丞相基业早晚必为主公!”
当然司马懿不过是给曹丕打强心针罢了,夺嫡之战岂是那么容易?
从嫡长子制度而已,曹丕的确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并不是说高枕无忧,同时更是是岌岌可危!
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他是所有夺嫡者的攻击目标。
有句俗话说得好,欲承其器,必受其重!
曹丕一个嫡长子身份,也使得他极容易被人攻击,所有人都会拿放大镜看着他,一旦有什么不合礼的举动,都是可以作为攻击目标的,而且还会被小题大做!
譬如文武百官上朝,有人打了一个喷嚏,作为官员,充其量便是朝堂失礼,但在曹丕身上就会扩大化。
会被人按上,不尊天子,不敬朝臣这种罪行!
甚至于,目无君父,也是有可能的!
谁让他站在那个位置?
有的位置可以犯错,但是有的位置坚决不能,因为某些位置代表的东西不一样。
比如官员贪污,顶多便是持身不洁,贪污腐化,但天子若是贪污,那么结局又不一样,天子万兆生灵君父,为天下表率,一旦天子贪污,则上至公卿勋贵,下及黎庶囚徒,争相效应。
楚王好细腰,朝中多饿死,便是如此!
此时矛盾还未凸显,曹丕一时还难以感觉到,到了他出仕之时,那才是真正的大战开始。
毕竟此时他就是错了,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改过就行,等他出仕之后,那就没有改过机会,人家绝对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好机会。
曹丕摇头说道:“先生莫要诓我,吾之处境虽不足岌岌可危,岂是卿此言这般简单?”
曹操处罚赵温,以及带着曹植南征,早已让他心急如焚,感觉到自己兄弟的步步紧逼,哪里会听司马懿这么简单的说法?
司马懿则不以为然:“主公莫要忧心,君携孝悌之心,仁爱之意,丞相神文圣武,岂会做出废长立幼之举?袁绍前车之鉴不远,曹公岂会再寻死路?”
曹操固然宠爱幼子,甚至于有废长立幼之心,但他绝对不会如袁绍一般,因幼子而废国事。
只要国中之人,多数认同曹丕,那么曹操也就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另立曹植。
当然只是认同曹丕的继承人之位,并非支持他!
如果都支持,那么百分百会起到反效果!
盖全部文武都支持曹丕,那岂不是说明曹丕有了自己的根底,甚至可以掀翻曹操的位置?
赵武灵王的事,曹操这种熟读典籍之人,不可能不知道!
即使不知道,曹操也不会允许有人能够挑战他,哪怕是儿子也是如此!
毕竟朝臣如果全部支持曹丕,也就说明大家都背弃曹操,这对曹操而言,必然是无法接受的事实,哪怕冒着曹氏基业崩坏的局面,他也绝对不会允许自身安危出现变故。
于是司马懿紧接着说道:“虽是如此,主公亦不能就此懈怠,公子彰、公子植等业已成人,于丞相基业虎视眈眈,君若踏错一步,则前功尽弃矣!”
“烦请先生教我!”
“主公可知孝文帝之事?”
“然也!”
刘恒之事曹丕岂会不知?
不说刘恒名声,凡汉季百姓无人不闻,便说他是天子,那么曹丕也绝对会将其事迹,了然于心。
刘恒一生,从藩王入继大统,稳固帝位,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的发端。
虽然只活四十多年,但是一生的事,足以青史相传,但符合曹丕的情况只有一个,那便是“孝”。
“主公此时无须做任何事,做的越少,则错越少,做的多,则错的越多,只需做好本分,其余诸者,纵使知晓,也不可外传,存于心中,只待丞相问及,方能答复。”
“哦?如若我答错,何如?”
曹丕听后欣然认同司马懿看法,此事一动不如一静,静则无懈可击,动则全身漏洞。但也不意味着不动,只是不能轻动而已!
但是他心中还是有许些担心,万一要是临机答错,那么曹操会不会就此大失所望?
从而抛弃这个选择呢?
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内心想法。
特别是有一个能干的父亲,那么做人子的,就总会认为,自己若是错了,那么父亲会不会失望?
其实这种想法都是错觉,父亲不怕儿子犯错,就怕儿子一错再错,而且不知悔改,特别是急于求成,则更是忌讳中的大忌。
司马懿作为旁观者,自然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