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科幻未来>从一只老鼠开始的进化>第173章 迷雾之中

五人组很小心谨慎,他们互相背靠着背,拉开着一段距离,以刘爽为带引者,缓缓移动,离开落地的崖底脚下。

五人作战服数据终端结成的局域网内,可以相互看到其他队员的位置,相互之间的距离间隔,这可以让他们相互间不会超出10米这个通讯的长度上限。

五人一直在保持着枪口对外,手指落在扳机的感应区,随时可以开枪。

其实这并不是个有效率的搜寻方式,但是这崖谷里的迷雾太变态了,他们不能分开。

再加上7米的红外距离,他们的实际搜寻直径也就20多米,这点儿宽度在以千米计的崖底,真的不算什么,而且他们进入谷底的位置恐怕和那个目标野人可能坠落的地点相距甚远,方向都不明,能不能找寻到对方全靠运气。

五人作战小组移动缓慢,也一直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忽然间,一个士兵啊的低叫了一声,同时那个位置传出砰的一系列响动。

其他几人都本能将枪口调转朝向那个方向,组况!”

为了扩大搜索半径,他们相互间都是最远的直线距离,最近的每两个人之间间距都有6米,这完全超出了迷雾的能见度,相互的热感由于作战服的隔绝也感应不到,只能靠着信号来定位,所以除非其他队友传输过来即时影像,其他人根本无法通过声音等动静判断其他人出了什么情况。

而为了保持专注,几人根本没能力同时关注其他人的视野内容。

那小何赶紧尴尬地笑笑:“我不小心磕碰到地面一块儿石头,给摔倒了。”

其他几人都松了口气,群体臭骂。

小何叫屈:“这也不完全怪我啊,这崖底出乎预料的平整啊,就像人工雕琢过一样,谁知道突然就有了一块儿不高不低的石头呢。”

的确,崖底的地面过于平整这个现象,大家也都发现了。

实际上,除非是经年累月形成的峡谷,还经常有人行走,谷底全都是凹凸不平,怪石嶙峋,满地石渣的,这崖底和平常的印象完全相反。

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石质地面的崖底被人工归整过,甚至被维护过。

但这可是至少数千米的谷底啊,哪里会有人类。

刘爽正想阻止队友对这个方面展开深度联想,否则破坏专心度,谁知道其他人也马上说:“我总觉得这个谷底万分古怪啊,你们终端里的环境重力指数是怎样的?”

他们的作战服,具备自主调整抗重力变动的能力。

现在是星际大文明时代,人类足迹遍布太空驿站所能及的地区,也就会居住于不同的行星、人造天体上。

如果是人造天体还能通过各类技术调整调到更适宜的重力环境,非人造天体就很难了,也无必要,所以时常去往不同大小行星的人,就要经常体验到重力的不同了(星体的自转速度同样会影响到重力)。

到了不同重力的星球天体后,要么强行适应,要么就穿戴可以产生重力调整效果的装备衣服,甚至有的星球有专门接待点,会通过人工科技制造出各种不同的重力环境,来接应不同的访客、来宾。

不过,宇宙中也会有标准重力指数的说法。

这个标准重力指数,是依照各盟邦所在主星系星球(首都星)上的重力环境,如果重力是主星系标准的2倍,则叫做2倍标准重力。

恰巧,现在这颗星球的重力环境跟联邦主星系的差不太多,所以落地后大家也没有察觉到异常,有时候干脆都不穿装备外出了。

(最开始的探测球舱也有重力环境探测的任务)

刘爽这些变相的雇佣兵,去往不同重力指数的星球和人造天体的概率更大,他们源自于军方科技的作战服就拥有着自动调节的重力结构。

所谓重力结构,其实就是作战服的出力比例调整系统。

环境重力高过了标准重力,出力比例将被提高,这样士兵会跟平时一样运行自如,环境重力低过了标准重力,则出力下调。

出力比例不调整的话,第一种情况下士兵会有背着一座山一样的感觉,后一种则每走一步都可能跳起来,两种情况下都不适合作战,因为人体并不适应(并不是单纯快就更强)。

那名士兵一问及环境重力指数,其他人纷纷回答:“我这个是4.2倍。”

“我是4倍整。”

“我4.1啊。”

刘爽看到自己的是4倍,心惊。

这就相当于,崖谷的重力是地表上的整整4倍。

人造重力对于星际文明科技前沿不是什么难事,但这可是在一颗荒废了千年的星球上啊。

是人为?还是地理变动所致?

重力异常的原因且不去剖析。

4倍,代表着作战服的能耗是平时的数倍。

想到这一点,刘爽心头一沉,马上说:“个人随时查看自己的作战服剩余能量,一旦不足够回返到悬降点,马上通报,我们集体返回。”

一人:“啊?不是自行单独返回吗?”

刘爽坚决地说:“不,集体返回。”

他之所以主动请缨担任这次崖谷探测小组的带队,不是好战,而是责任使然,也即他必须尽可能降低队伍风险。

任务目标还在其次。

但这些话,他在崖顶没有对马明和其他报仇心切的同伴说。

水火里走出的人,最缺的不是勇气,最多的也不是勇气,而是局面的评判,是铁的意志力。

做好了思想工作后,五人组继续前行和查探。

迷雾


状态提示:第173章 迷雾之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