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弘治皇帝对于朱厚照的想法,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原因很简单,他只是个九岁的孩子。虽然身边有王鏊等人辅佐,但是江南地区各方势力盘根错节,面对朱厚照的改革,自然是合力反抗。涉及到利益问题,会令他们空前团结。处理起来会异常艰辛。
但是,成不成功,弘治皇帝并不在意。最主要的是,太子朱厚照能够得到历练。
弘治皇帝由于小时候的磨难,身体很不好。登基后又十分劳累,身体状态也是每况愈下。虽然刚到而立之年,可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弘治皇帝还是希望太子朱厚照能够早日成才,以便接替皇位。
朱厚照自然不知道弘治皇帝的想法。他既然决定这么做了,那就是一定要成功。
因此,父子俩虽然谈的是江南一行,但是由于想法不同,思路也就不同。
朱厚照对于弘治皇帝的告诫,并没有当回事,只是表面答应了而已。
作为一名来自现代的网络写手,熟读明史,自然知道大明的各种弊端。
而对于这些弊端。有些是朱厚照知道对策的,有些则暂时没有好办法,解决起来十分困难。
但是朱厚照并没有气馁,他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肯用心,定然能够解决这些弊端。即便是无法彻底根除,起码能够做到不让其继续恶化下去。
朱厚照在众多朝臣的送别下,离开了京城。
从京城到江南,走运河,要比陆路好很多。因此,朱厚照一行走的是运河这条路。
自打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由于北方的经济远不如江南地区。大明王朝只能依赖于江南地区的物产,仅漕粮每年就得四百万石。
而将这些物资运送到京城,大运河无疑是最大的依赖。
初期还效仿元朝,通过海运运输,后期就停止了。使得大运河成为了连接京城和江南地区的唯一通道。
除了粮食,蔬菜瓜果、丝绸、瓷器等日常消耗品也都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
随着京城王室人员、文臣武将、百姓、军队的增长,所需粮食、丝绸等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大运河的压力是越来越大。
再加上年久产生的淤泥,雨季的洪水,严重影响了大运河的运力。
这些问题,朱厚照在大臣的奏折中了解了许多。在研究明史过程中,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朱厚照和王鏊、许进等人,在船头看着风景聊着天。
其他人对朱厚照都十分恭敬,只有许进一副不卑不亢,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度。
朱厚照对于许进的无礼,丝毫没有生气,反而是主动与许进聊起了他在边关的辉煌历史。
朱厚照看出了许进的不相信自己的内心想法,他也没有为自己辩白。而是聊起了许进的光辉历史。
“许大人在边关那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弘治十一年担任甘肃巡抚时,收复哈密,绝对是可以青史留名的战功呀。朝廷中多一些像许大人这样的文武全才,那将是大明之幸呀。”朱厚照夸赞道。
听了朱厚照的这番话,许进心里颇为激动,他没有想到太子竟然对自己的事情如数家珍。十分谦虚地回道:“殿下。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今年前往边关御敌,不就是毫无效果可言,最终致仕嘛。我可没有殿下说得那么厉害。”
嘴上这么说,心里可是乐开了花。
要知道,在甘肃巡抚任上,收复哈密,那可是许进平生最得意的一件事情。
朱厚照摇了摇头,反驳道:“许大人。话可不能这么说。今年的事,我了解一些,责任不在你,这里面的情况有些复杂。你是受到牵连的,并不是你做错了什么。”
“殿下真是这么认为的?”许进问道。
“那是当然。自打王越王老将军去世后,边关就无能够镇得住的优秀将领了。前一段时间我去面见父皇,正好碰到他们商讨前往边关御敌的将领人选。我推荐了秦紘秦老将军,可是他们都觉得秦紘岁数太大了。最后还是坚持要用保国公朱晖。哎,你说这事多可惜呀。”朱厚照无奈地说道。
许进听了,说道:“秦老爷子得有七十多了,不过听说他的身子还是十分硬朗。殿下推荐他前往边关,绝对能够胜任的。但是皇上和内阁几位大人考虑的也不无道理。正如殿下所说,朝中的确是缺少精通兵法,能够胜任带兵打仗的将领。保国公虽然名气很大,而且也曾经随父出征,不过能力还有待提高。”
许进说得十分委婉,没有直说保国公徒有其名罢了。
王鏊对于朱厚照举荐秦紘一事,也是知道,在他看来,秦紘除了年纪有些大了之外,能力绝对在保国公朱晖之上。
他不由地问道:“殿下。您是怎么觉得推荐秦老将军的呢?”
朱厚照自然不能说,自己熟读明史,知道大明各个时期各件大事的。他回道:“我每日除了学习之外,就爱看朝廷的奏折和邸报。对于朝廷各类事情都有所了解,而且还对这些文臣武将的履历进行研究,其中就有这位秦老将军的光辉履历。所以我才觉得他非常适合。”
王鏊点了点头,虽然他知道,自打弘治五年三月,朱厚照被册封为皇太子后,凡诸司一应奏事,各具本进启太子。另外,获取朝廷各类邸报以及官员档案,这些东西对于太子朱厚照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难就难在选出最佳人选。而仅仅九岁的朱厚照竟然有如此见地,实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