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二年,正月。
这一年的年关对于潼关城内的百姓来说倍感煎熬,从年前的腊月开始,大顺军和大清军就在潼关城外开兵见仗,打得不亦乐乎。城外一阵阵的炮声响个不停,似乎比往年的鞭炮声来得还要密集些。
等到正月十一这一天,大顺军终于败下阵来。永昌皇帝李自成领着大部队开了潼关的西门,直奔长安而去。
消息灵通点的人都知道,大顺军这回彻底完了。如果潼关城破得快一些,清军进城后,或许还能赶上一个元宵节。
有些心思活络的百姓,已经拿出家传制灯笼的手艺,抓紧扎出各种样式,上面写着“顺民”字样的灯笼。只等着清军入了城,便可以抢先挂在门口,图一个家宅平安。
这潼关是关中的门户,北面是黄河天险,南面是秦岭山脉。潼关在最险要的地方掐死了中原进入关中的通道。
在城内大概有十几万的百姓,其中大半都是匠户,农户却没几个。所需粮食都是从洛阳等地运来的,在城内屯了几个大仓。
只因连年战乱,作为关中锁钥的潼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城内百姓多从事打铁,熬鳔,制筋,拉丝等军中相关的匠业。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些手艺在身,扎上个把灯笼那自然不在话下。
所以这潼关城扎灯笼的手艺,那可称得上是天下一绝。若是好年节,甚至有不少洛阳和西安的匠户,专程来潼关学习这做扎灯笼的手艺。
等灯笼扎好了,什么时候挂出去也是一门学问。挂早了被城里的守军看到,弄不好就被安上一个临阵投敌的罪名,满门遭祸。可若是挂得晚了,等清军入了城大索三日的时候,那也就来不及了。
不过很快潼关城内的百姓就不去纠结何时挂灯笼的问题了。十二日一大早,天还没亮,潼关的最高统帅,大顺国巫山伯马世耀就光着脑袋,捧着头盔和印信,领着满城的大小官员齐齐的跪在了城门口。
哪怕最愚笨的闲汉也知道,马世耀这是降了。
马世耀绰号飞天鹞子,原是河南的一伙巨匪。加入闯军后混得风生水起,多年来深得李自成的信任。
大顺定鼎之后,更是加封了马世耀巫山伯的爵位,并且把潼关这最重要的位置交给他来镇守。
此时潼关城内的百姓看到连大顺的巫山伯都跪在了城门口乞降了,那么自己也别绷着了,于是纷纷拿出家中备好多时的顺民灯笼,挑在了房门两旁。
对于清军入城,潼关百姓们虽然心中忐忑,但同时也算一块石头落了地。虽说这清军残暴,偶尔也有屠城之事发生。不过潼关的百姓却不是很担心。
只因这城里的多半都是匠户,并非其他贱民可比。这大顺军需要制弓,锻甲的手艺人。难道大清就不需要了么?
一直以来,潼关百姓最怕的其实巫山伯马世耀冥顽不灵,凭着潼关天险和清军死磕。
若清军能快速破城还好。若是攻城不下,把好好的攻城仗打成围城烂仗。到时候马世耀再抽调城内的青壮上城助守,或者每家每户收缴口粮,那才是百姓们真正的灾难。
好在马世耀也是个识趣的,昨天李自成前脚刚一走,今天马世耀就开了潼关的大门乞降。也算是知大体,识时务了。
......
正月时节,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朔风沿着黄河席卷而下,到了潼关仿佛风中都夹杂了黄河上的冰粒子,可谓寒风刺骨。
在潼关东门的城门口,大顺巫山伯马世耀已经带着自己的一干潼关守将,在寒风中足足跪了一个早上。眼看着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众将腿都跪得麻木了,也没见到清军的半个人影。
马世耀忍不住站起身来,将腿抖了又抖,口中骂道:
“可真是给了这帮野猪皮龟孙儿的脸了,居然还跟老子拿起乔来了!要是还不来人,给老子惹急了,干脆不玩这诈降了,回头拿大石头把城门一堵,拼个鱼死网破,一翻两瞪眼。”
旁边一个道士打扮的人,见马世耀按捺不住,急忙上前叮嘱道:“大人,大人......小声些。这献城一定要谦卑恭顺,即便是演戏,也要演得真,演得实才行。”
“皇上跟建虏打了这么多天,我们伤兵损将,可那边的损失也不小。如今见我们献城,端些架子故意晚来些也是有的。不过我看时间也差不多来,这多铎盼着入潼关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应该就快来了,您高低再多忍那么一会儿。”
“还有就是您的眼神也太锐了,一会建虏来了,您可收着点啊,若是被看出破绽那可全完了.....”
说话的道士姓牛,本是一个落第秀才。因为来年景不好,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出家当了道士。后来发现这兵荒马乱的,连道士都不好混,于是把心一横,干脆就投了贼。
在大顺军中,能认识字的人没几个,可以识文断字的道士,自然备受重视。
如今连年打仗,福祸难料,谁也不知道明天自己的脑袋瓜子是不是还能在身子上囫囵个的长着了。身边左右能有个道士,也别管算得准不准,最起码关键时候还能卜上一卦,问个吉凶祸福什么的,也算是一种慰藉。
因此这个牛道士自从加入大顺军之后竟然混得风生水起,如今是马世耀身边最得力的谋士,平时帮着马世耀出谋划策。
“老牛,你昨天给多铎的诈降书里都写了啥,再给我讲讲啊”
马世耀是崇祯十三年跟随的大顺军,那时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