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里面慷慨激昂的声音,谢容华明白过来了,想必又是些当年与周家交好,或是看不惯姬华行事的老臣。

自从他们回上京后,这些时日安王府就没断过客人。有昔日周家旧人,也有姬殊他们派过来试探敌情的。

不过大多数时候,姬桁都自己在内院中借人都是由魏管家或者竹隐他们打发走了,也只有推脱不掉的,才亲自接见。

谢容华听着里面说话的声音,不止是一人,且都是年迈的大儒老臣,也难为姬桁竟能如此应付从容。

就在那老臣声音稍止,便听姬桁答道:“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只听他话音方才落下,室内有片刻的寂静,又有人问道:“既是如此,王爷为何从回邺城之后闭门不出,连圣上让你任兵部之职都一概不接?不是老臣多言,而是王爷已遁世五年,莫非还要再来个五年……我们这一把老骨头,真的熬不住了。”

说到此处的时候,他的语气带着几分悲戚之意,一时间书房内也静了下来,谢容华与肖如凤没继续听了,便到了一旁的偏厅歇了下来。

谢容华问道:“这些老臣都是镇国公的好友吗?”

肖如凤回道:“有些是,有些是这些年私底下与王爷接触过的。虽然他们大多数在朝中没有实权,但都是德高望重之辈,他想要翻当年镇国公和雪衣候的案子,肯定少不得要他们支持。”

姬殊他们若是认为姬桁手中最大的筹码便就是天策军的兵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么些年,姬桁虽远离邺城避世,但邺城的局势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无论是昔年那些世家老臣,还是惠帝任用的新科年轻臣子,都有他的人马。这也是前世在姬桁攻破了邺城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掌控了大局。

虽然当时攻破邺城的时候雷厉风行,免不了流血,但也正是在他的手中,政权很快便就重新建立起来,百姓们的生计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如今想来,想必当时姬桁发动政变之前,早就做好了完全的布置。无论是军中还是朝野,在惠帝都未曾察觉的情况下,早就替换上了姬桁自己的人。

想到前世之事,谢容华出了会儿神,片刻之后方才问道:“刚听里面的人说什么兵部……莫非是圣上已经想好了拟定他的官职?”

肖如凤微微颔首,此时便隔着窗户,见姬桁已经亲自送那些老臣出门。从那些已近暮年的几位老臣中,谢容华竟还看见了柳阁老。

果然如肖如凤所言,今日姬桁接见的没有普通人,在朝中或是在天下书生面前的位置都是举足轻重的。

这里姬桁送走了他们,返身折回来小花厅,正听肖如凤道:“说起来王爷本是行伍出身,让他去兵部,也算是物尽其用。莫非这次是我们想错了,圣上并无为难王爷之意,真的是想起复他?”

话还没说完,便听谢容华冷笑了一声,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圣上本就对姬桁视为眼中钉,现如今又怎会能容的下他。”

不得不说,谢容华对惠帝的了解太透彻了。

姬桁推门进来的时候,手中拿着一封密信,正是安插在宫中的探子新送出的消息。

肖如凤起身,正想接过姬桁手中的密信呢,却不曾想借了个空。不曾想到姬桁竟是直接的越过了他,将信递给了谢容华,道:“你看看。”

谢容华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古怪,道:“惠帝竟是想要重新沿用前朝节度使的制式来约束武将,他是疯了吗!”

与不怪谢容华如此。

所谓节度使是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调度的军事长官。

初设时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

到了前朝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当时后主时期边镇十节拥兵四十九万,而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这也为亡国埋下了隐患。

大宸开国之后,吸取前朝教训,为了加强兵权上的管理,废除了前朝的制度,设麾下大将军分权最终集中兵力于朝政中心。因为对于武将的忌惮,这也间接造成了大宸重文轻武。

数百年过去,到了后来太宗设下的四位大将军分权制度在皇权更迭中渐渐衰弱,在姬桁之前,大宸唯一能拿的出手的便就是镇国公麾下的那一支军队。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让惠帝感受到了威胁,才用那样的方法打压周家……

后数十年的时间,边关无可用将才,导致北楚虎视眈眈。直至姬桁横空出世,竟颇有周氏遗风,虽不及弱冠之年,竟是在短暂的时间内于天极城创立天策军。

骁勇善战,作战应敌,远胜于当年的镇国公,成为了大宸坚不可摧的一支队伍。

后来惠帝虽收了姬桁的兵权,但却并未曾真正得到天策军的军心。姬桁一道手谕,在天策军中一呼百应,这让惠帝深深的感受到了威胁。

所以,惠帝竟想要沿用前朝分封节度使的制度,来约束姬桁!而届时姬桁身在朝中,纵使是时任兵部,也不过是个虚职。

而姬桁领了这个虚职,便是在惠帝眼皮子底下行事,最容易被挑出错处。

肖如凤一听谢容华的话,惊了半响也才找到自己的声音,道:“以节度使的制度分封出兵权,倒不失为一个计策。毕竟若王爷不听从,那么可就真的坐


状态提示:第759章 分封兵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