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振奋新明>第四十七章 贺珍攻西安

1646年整个陕西战火并没用停歇,仅李振新所部就和清军在半年之内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而到了七月末的时候,陕西的清军已经无暇顾及李振新所部了。原汉中总兵在占领兴安(安康)以后,兵峰只指西安城。一时之间全陕西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关中地区,不光清军主力被调往关中,就连陕北的义军也奔走相告的,往西安城进发。

陕北十八家的人马还联络李振新一道共襄义举,李振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一千多能动用的兵马去了也是白搭,所以挽拒了邀约。

陕西的混乱现象让刚刚经历了大战的李部迎来了难得的喘息,趁这个时机埋头发展才是硬道理。只希望这种状况能多持续一段时间。

下一步怎么发展,李振新感到自己带到明末的技术快要被掏空了,以一个半路出家的钳工水平来说能搞到这一步确实已经尽力了。搪瓷产业和毛布产业在稳步增长,然而这种正常的增长并不能跑赢历史发展的大势,再怎么能搞出来个大突破哪?好像有点强人所难了。

黔驴技穷的虎爷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到怎么提高效率和生产质量上,生产标准化似乎是一个出路。比如把游标卡尺搞出来,增加测量检测的精准度。

有人说中国人搞出游标卡尺的时间早了去了,但李振新发现并不如此,卡尺确实搞出来的很早,但没有游标,也就是说并没有做到肉眼分辩之下的精准测量。

结合古代的卡尺和记忆中的游标卡尺的模样,勉强做了一套能测量到毫这个单位的卡尺,可把李发明家牛逼坏了,直接命名为李氏卡尺。

李氏卡尺主要的用途是碎发枪的生产,以往分工打造的枪械零部件在组装的时候因为误差还需要匠人最后打磨一番,有了这个卡尺,零件加工的学徒就可以把误差控制在可以组装的范围内,剩了很多时间和工序,从而总体的提升了生产效率。

伴随着测量工具的进步,其他的零部件加工的标准化也进入了正确的轨道,比如水利纺织机就进行了技术升级,稳定性比之前要提高了不少。这会直接反应到成品的质量上。每一个小小的有效技术进步都会形成产业们槛,这也是时至今日外边的仿制品根本没法和振川城的产品相比的原因。

工匠级别制度已经推行了好几个月,目前通过匠人认证的人已经有好几十人了,枪炮作坊这一块是匠人大户,有十五六个,其他的炼铁炉,烧陶炉,木工机械坊也各有不到十个完成认证的。不过大匠人却还没有一个,很多匠人都说这个带徒制度要求太高,想要成为大匠人起码得两三年,目前带徒最成功的也就带出了四个匠人徒弟,这其中还有以前就有底子的人。

学一个匠人有那么难吗?当年李振新一个学中文的人,到厂里倒腾了两三个月就上手了,尽管手艺不怎么被老师傅看的上眼,可也能应付差事不是,最牛逼的是当了两年钳工还拿过一次厂里的创新奖,分厂领导对小李的评价是技术马马虎虎但头脑灵活,别人能搞好的他不一定搞好,但别人搞不定的东西就小李说不定能想出办法。所以面对目前手下的这帮蠢匠人,李振新总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

你说你们,既然带徒弟速度慢,就不能在技术创新上想点办法啊。一帮人里就不能出一个稍微聪明点的吗?就认一个死理,这样的人想让人钻点空挡走个后门的兴趣都提不起来。

以前的时候最喜欢和老实人打交道,现在这环境都逼着李振新对老实人反感起来了。

教育还得从娃娃抓起,现在振川城里的受教育学生都超过千人了,光教师就有五六十人,可是成果并不令人满意,最早的提高班并没有产生让人惊艳的学生,只不过资质稍微好一些而已。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替自己分忧的人啊。

要说还是历史名人靠谱,自从吴有性先生到来之后,城里医疗上的事李振新就没怎么操心过,人老人家都打理的井井有条。本来以为医院正式运行起来需要很长时间,结果没想到和老先生聊了几次自己的想法以后,就很快运转起来了,效果还比李振新想的好。

吴有性先生对李振新搞大型医院的想法非常支持,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短时间内就建立了一套医护分离,分级分科的珍疗体系。同时把消毒,防感染这些李振新所想到的医疗知识迅速的应用到了实际的医疗操作上来。

老人家的工作热情很高,完全不像是一个七十岁的老头。甚至他还专门和李振新探讨怎么加快医疗人才建设的事宜,他从李振新搞的军官培训那儿获得了灵感,准备做一个以目前医院工作人员为主的医生培训班,好好的带出一帮学生出来。这就是国之瑰宝,只要一有机会就能迅速的发光发热。李振新对老人家的精神感动不已,在内心里默默地承诺一定要帮老先生实现宏愿,为像他这样对国家民族满怀赤诚的人,提供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

贺珍攻打西安城的战略并没有成功,在西安城下和清军鏖战了十多天后无奈退走。但关中陕南一带的战事并没有结束,清军趁势发起了收复安康,汉中的战役,贺珍所部招架不住,节节败退。李振新根据陕北义军带来的消息判断,陕南汉中的战事清军应该能在年底之前结束。等那一带的战事结束,估计就会回过头来对自己下手了。清军前两次围剿都没占上便宜,尤其是第二次还折损了满人主将


状态提示:第四十七章 贺珍攻西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