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振奋新明>第四十章 第二次反围剿 延安城外

当李振新带的军队接近延安城的时候,聚集起来的兵马已有三四千人了。这还有一天之内赶不到的义军哪,全凑齐了过一万都有可能。

在延安城的清军早都收到了有义军来攻城的消息,在城里坐镇的正是三边总督孟乔芳,此刻他也有点坐不住了。目前延安府周边的主力人马已经派出去攻打振川城了,剩下的人马就两千余人,其中骑兵数量只有一千左右。目前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不就派人在城外拦截,直接和义军进行野战,本来以之前清军的战力,对付这些乌合而起的乱兵,有一千来人出城野战是绰绰有余。可是据从延川县逃回来的人说,此次攻来的乱兵战力空前,火器众多,贸然攻击说不定会吃亏。

另外一个选择是把守城池,等待援兵。但这个选择政治风险太大,延安城是陕北大城一旦被围,那好不容易有所缓和的陕北炉石就又压不住了。同时如果延安城被围困,最近的大股援军就是围攻振川城的大军了。他们一旦回援,就意味着此前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达到实际效果,白白耗费了军资。

左右为难的孟乔芳最后还是选择了稳妥的守城。他目前承受不起军事冒险所造成的后果。延安城可不能有半点马虎,不然三边总督的屁股可就坐不住了。

犹豫不决的不只是孟乔芳,李振新和围困振川城的刘芳名同样对当下复杂的情势有点不知所措。在得知延川县城被人偷袭以后,刘芳名迅速让额真带着骑兵去回援。可额真到延川城的时候,李振新已经带人往延安去了。是继续追击还是原地守城,他也拿不了注意。虽然自己是满人,可如今毕竟有名义上的三边总督在前面挺着,如果自己带兵去追击,破坏了三边总督的整个围剿战略,到时候也会有人追究他的责任。最主要的是,把主力骑兵带的太远,没有骑兵保护的刘芳名的步兵也会有危险,这万一是贼兵的调虎离山之计可咋办。

额真派人和刘芳名商量现在的情况改去追李振新还是继续围困振川城,刘芳名也是一阵头大,继续围敌短期内没有什么效果,会救延安城,大军就无功而返。琢磨了半天之后,刘芳名想了个办法分兵,留两千多人守住河谷口的大营,然后其余的步兵人退到延川城,而额真带的骑兵则等延川城的换防完成之后迅速追击李振新部。

对于清军的动向,李振新不是很知情,他现在对自己的部队都没法完全搞清楚,就是看着一股股的人会集过来,越来越像逃难的难民。这只军队攻打延安城这样的大城,怎么看都有点儿戏。

到了延安城下,清军已经布防完成,四周游骑不断城门紧闭。就靠这些散乱的义军,显然是无法发动攻城战役的。

不得已李振新和久通贺商量,把所有义军的头领召集起来开一个战前会议吧,商量一下接下来的行动。

勉强凑了十八个头领,在延安城下召开了自清军入关以来的第一次义军会盟大会。原本义军的头领不够十八人,但是为了吉利,从大的义军中又挤出两人才够数。因为十八这个数对造反来说意义非凡,三国的时候就有十八路诸侯会盟,今天陕北义军大会盟当然也得十八家,以后对外就也好宣传。

陕北十八家的会盟有点草率,没有排坐次也没有正规的会议地点,就是在延安城外的露天篝火旁,十几位大当家,吵吵闹闹的吵了半夜。会议的成果是定下了大家以后同气连枝,守望相助的盟约精神,对于打延安城众人倒是脑袋清楚觉得希望不大。既然打不了城那就围点打援吧。由其他的义军暂时围城,李振新和久通贺在延川通往延安城的道路上设伏,堵住过来的援军。

这个作战任务分配大家都很赞成,既然事是你们两人惹出来的,那堵截敌人主力的事自然也就由你们两个做了。能堵住自然最好,如果堵不住大家也能提前有个跑路的时间。

而李振新也比较满意,让别人去堵清军的援兵他还真不放心。自己去设伏起码是可控的。依他的判断清军的援军肯定是步,骑分开来的。如果步骑一块来,那怎么着也得三天以后了,如果敌军主将真有耐心等三天,那只能说人家心理素质过硬。

经过近期的对清军作战,李振新也看出来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自己这边火力强大,面对数量相差不大的敌人冲击并不吃亏。而清军骑兵机动能力强,还有数量优势。所以对清作战,要调动清军想办法和敌局部兵力作战而避免主力会战。

清军只有骑兵前来是局部作战的好时机,现在清军骑兵数量最多有两千人,只要选择合适的战场,自己这八百人,加上久通贺的一千来人,大败清军还是有机会的。

久通贺的人马虽然战力一般,但都是骡马化步兵,只要自己的军队从正面打溃清军的冲锋,那么就有机会发起反冲锋,让久通贺的人把清军追溃。

堵截清军的阵地选择在了里延安城不远的一处上坡位置。在地形上来说可以对骑兵起到一定的抑制。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在峡谷地带设伏布置口袋阵,可是兵源的素质决定这个方式行不通。久通贺的人并没有接受过战术训练,打仗乱哄哄的,这样的兵源去设伏绝对会被清军发现。被提前发现的伏击有什么意义,不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自欺欺人吗。

所以战争的胜负手就变成了,李振新带的这八百人能不能顶住清军骑兵的大规模冲锋,一旦顶住


状态提示:第四十章 第二次反围剿 延安城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