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六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畴年老体衰、目疾加剧,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最尴尬的是,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
入关之初,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学习儒家礼仪。
而汉化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lún_lǐ纲常,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
洪承畴镇抚南方凯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没有预想中的封赏,也没有帖心的安抚,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视着年迈的洪承畴走回朝堂。
洪承畴在清朝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四个时期。
皇太极只是将洪承畴作为顾问而已,并未真正重用;多尔衮和顺治两人重用洪承畴,但没让他进入决策层。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驾崩,其子康熙继位。四大满族大臣分割了辅政大权。
而洪承畴已到古稀之年,顶着大学士的空头衔,备受冷落,不得不奏请退休。
像洪承畴这样重要的人物退休,朝廷必须对他的功劳有所酬谢。
经过几番讨论,康熙皇帝授予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
洪承畴牺牲名节、效力20年、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又给谴责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讽刺的新内容。
康熙四年,洪承畴去世,此时,洪承畴在清朝官方文献中的地位起码还是正面的。
到了乾隆时期,满族权贵已经完全汉化了,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渐渐平息,满汉思想文化开始交融。
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与汉族文人相唱和,开始褒扬史可法、黄道周等忠君爱国的榜样。
洪承畴“叛明”的污点开始掩盖“效清”的功绩,形象颠倒过来。
清朝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只是念其功大,才将其列为贰臣甲等。
黄道周曾做对联:一副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这副对联,流传千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