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若麟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废除了执行几千年的四民制度,明确无论从事任何正当职业的百姓身份和地位一律平等。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实际上阶级这个东西不是一纸律文就可以消除的。不过有了鲁若麟的诏书,至少明面上任何职业的人都不再受到歧视。
对于鲁若麟的这个诏令最感激的就是前朝的军户、匠户们,他们终于摆脱了身份的缚束,不再受上官们剥削和制约,可以过自己向往的自由生活了。
特别是匠户们,大华朝廷对工匠们的重视程度绝对是历朝之最,一个好的手艺人绝对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要是有什么独门绝技或者先进发明,那就可以直接跻身富贵之家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技术与科学开始得到发展,欧洲的现代科学体系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读书人的重视。
华夏的知识体系一向偏向理论和哲学方面,在实用科学上确实与西方有较大的差距。即使有一些领先世界的科学知识,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无法得到传播和发扬光大。
以前的文人不重视自然科学,是因为这些知识不能让他们当官、发财。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学习科学技术一样能当官,还能发财,而且前途比传统的文人更远大,更受朝廷和鲁若麟的重视,立马就让削尖了脑袋想要飞黄腾达的文人们纷纷投身自然科学的怀抱。
华夏人都是精致的实用主义者,一旦发现某样东西能够带来好处,能够升官发财,根本不需要朝廷推波助澜,他们自己就会主动的改头换面。
随着工匠地位的提高,各种商品的生产也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官府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这些商品找到销路。
在古代,影响商品流通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糟糕的交通情况,一个是多如牛毛的税收关卡,最后是遍布各个交通要道的绿林好汉们。
针对这三个情况,大华官府做出了相应的处置。
首先是对全国各地的关卡进行整顿,除了一些大的关卡,那些小的收税关卡全部废除。而且只要有交税证明,一批货物只用交一次税,大大的减轻了商人们的负担。
为了保证关卡整顿落到实处,朝廷特意从中央派出了几十支督察队进行暗访,现场处理、现场执法,打击了一大批心存侥幸的地方官吏。
而且这种行动不是一时的,会长期执行下去,目的就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反正这些关卡的税收也很难上缴到朝廷,还不如直接裁撤,减少商人们的负担,加速商品的流动。
有朝廷的大力整治,整个大华不说全面取缔了那些非法税卡,至少九成以上都消失了。
至于那些绿林好汉们,原本就在朝廷的打击范围之内,不光是为了使商道畅通,也是为了地方的长治久安。
对于治安,大华朝廷可谓是不惜血本,即使难度再大、花费再多也要做。鲁若麟明白,良好的治安环境可以大大提升老百姓对朝廷的归属感,也能够更好的生产和生活,这是绝对必须的统治成本。
老百姓为朝廷上缴赋税,朝廷就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保证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是提升百姓们幸福感最有效的办法。
这两大问题解决之后,困扰商品流通的最大困难就是交通了。
比起前面两项,解决交通问题的难度更大,花费更多,但也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
来之后世的鲁若麟实在太明白交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了,虽然前期的花费大,但这是能够为国家产生长久收益的。
当然仅凭朝廷的力量想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道路和水利建设肯定是不现实的,只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参与进来,特别是那些有钱人。
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朝廷积极拉拢各地的有钱人合作修建道路,通过收费来获取收益,一时间引得各地的富人们蜂拥而至。
如今的大华朝廷可不比前朝,至少在钱财这一块信誉度极好,富人们也不怕朝廷黑了他们的银子。而且这个事情怎么看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虽然资金回收时间长了一些,但是至少旱涝保收不是。
在朝廷严厉打击高利贷的情况下,富人们的银子也不能总埋在地窖里发霉,能够找到一个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个时候大规模修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为百姓们提供一个获得额外收入的渠道。
大华朝廷修路没有沿袭以往征召百姓服徭役的做法,而是付钱请百姓们做事。
这种大规模的工程以前都是由百姓们自带粮食来无偿劳动,很多人累死、病死在工地上也没人管,百姓们也早就认命了。
在朝廷要修路的旨意下达地方的时候,百姓们不是感到欣喜,而是充满了恐惧。
连年的战乱使得百姓们生活困苦,原本就上顿不接下顿的,这个时候再去服徭役修路完全是家破人亡的局面。
好在朝廷随后的告示就出来了,以后将不再有服徭役的事情,任何参与朝廷组织工程的百姓都管一日三餐,还有工钱可以拿。
这样的惊天逆转让百姓们都有些不敢相信,但却是真真切切的事情。
这个时候能够有一份糊口的工作,还能赚到钱,是可以改变一家老小未来命运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若麟才会启动这个大规模的基建工程,投资拉动消费,促进民生,给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们一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