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最后一周,oricon榜单的冠军仍然被《异邦人》把持着,《》的销量略有增长,以七万出头的成绩位列o榜第六位,而累计销量已经来到了32万的样子。
这让一众看衰dy的评论家惊讶不已,在很多人的估计中,dy最多也就是在前两周卖卖情怀,销量很快就会衰落下去,并且在年前掉出前50位。
然而没想到,这两个看起来已经过气的女孩儿,来到第三周后销量不仅没掉下去,反而迎来了销量跟排名的双增长。
这是怎么回事儿?她们没上什么音番啊,而且从东京的民调看来,她们在最主要的支持层面,也就是15岁到25岁的年龄层里也没获得太多的支持,究竟是谁买了这么多的唱片?
这一调查才知道,原来《》这首歌都快要统治东京的dio舞厅了!
迪斯科这东西,20岁以下是没人接触的,最主要的年龄层还是20岁,甚至25岁以上的青年人,在这样的人群里,这首歌其实早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
而这部分人群,其实是最有购买力的人群。
用在dio的流行,反过来带动传统电视圈跟音乐圈的流行,所有人都意识到,ta这次成功了。
但要说问题也仍然存在,最直接最大,也最让ta纠结尴尬的问题就是,歌虽然红了但dy本身关注度却仍然位于一个比较低的程度上。
这点从人们购买唱片时候的反应就看得出来,很多人是买了唱片,看到封面后,才意识到这首歌是dy唱的。
不能上电视等主流媒体,专注dio的缺点在此显现,但最大的原因到底还是在dy自己身上。
她们已经没有吸引到普通人注意力的能力了。
说白了,她们已经不红了。
不红的人想再红是很难的,即使有好歌也一样困难。
意识到这点,又跟林乐交流了想法后,ta也终于开始了在电视圈的行动。
歌曲的人气已经积累的足够数量,可以用这个人气,去电视台要求更好的待遇,更多的演唱时长了。
今年的红白肯定是上不了了,但其它内容还是有机会的。
而伴随着dy再度出现在电视上,有个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被人提及。
这首歌是谁写的?那个叫林乐的新人是谁?
ta终究只是个小公司而已,他们可没有能力挡住各大事务所,电视台跟平面媒体探寻的声音,于是,林乐终于被曝光了。
12月28号一大早,林乐刚出门就被话筒怼到了脸上。
“请问你是林乐吗?《》是你写的吗?”
“请问你这样的年纪,是怎么写出这首歌来的呢?”
在场的采访阵容大约有三五家,林乐略显惊讶,不过镜头什么的他并不害怕,很快就放松下来问道:“你们是哪里的?电视台?还是平面媒体?”
“啊,你好,我是富士电视台的记者,这是我的名片。”
“我们是《firday》的。”
“我们是《文艺春秋》的……”
林乐一一接了对方的名片后说道:“现在我什么也不会说,具体首先接受哪家电视台的采访,请待我回去联络一下再做决定,现在,请不要再围在我家前面了,我可还是普通人,而你们,未经允许是不能刊登一个普通人的各种内容的吧?”
怎么上电视,尤其是初次亮相可是很有讲究的,随便找个电视节目平面媒体就把自己卖了,不仅收益上不划算,对林乐自己的“角色营造”也有损害。
但具体要怎么设计自己的登场,林乐自己是不太够的。
这时候他其实就有点想要有个公司了,如果有公司的话,肯定有经纪人帮忙联络并且思考各个节目的取舍,然而现在没人帮他选择,甚至没人帮他把备选答案挑出来,能做出这一切的,就只有他自己。
先上哪个节目好呢?最好的流程恐怕是先上平面媒体,接受采访,刊登照片这种,然后过段时间再接受电视采访,这样能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效果,但这样搞的问题在于,有了平面媒体做先行,就不会有特别惊人的效果了。
林乐的优势是什么?令人难以置信的年轻,以及还算不错,足以做偶像出道的外貌,这些通过平面媒体的展现肯定不如通过电视等媒体展现的更惊人。
ta方面肯定是特别支持林乐上电视的,dy等不了那么久,林乐越早出名,对他们的运作来说就越有利。
但林乐肯定不会考虑太多ta和dy的合作注定了只是一锤子买卖而已,而且通过这次合作林乐也能看出来,dy的衰退已经是既定事实,除非林乐每张单曲都给她们塞未来40年的名曲,否则没有名曲的时候,就是她们flop的时候。
林乐当然不可能给dy那么多好曲子,她们跟林乐又没什么亲密关系,犯不上给她们那么大的优待。
要怎么上,如何上节目呢?
林乐首先找了几个备选出来。
第一个看起来最佳的选择。
《ten》。
之前就“上”过的节目,如果林乐能上,并且跟dy有合作,那现在看来效果最好,但问题是,《ten》并未发邀请过来……
ta方面倒是很信誓旦旦,如果林乐点头的话,他们愿意全力运作双方上节目合作的事宜。
被运作了上节目?这就不是林乐想要的了。
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了自己的第二个“目标”。
面向年轻人的《let`》,这个节目倒是很热衷于邀请林乐,林乐的高中生身份对节目来说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