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我的第三帝国>第891章 892共识

战争,让每一个决策者焦头烂额。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手什么时候精明的如同诸葛孔明,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蠢得连道理都不讲。所以阿卡多在给自己的手下擦屁股,斯大林焦头烂额的睡不着觉,而日本大本营里的东条英机等人也在忙碌到崩溃。

“美国人真的有这么多的物资,还把这些物资免费给了苏联人?”一名日军将领不屑一顾的敲打着自己面前的文件,对东条英机提出的第二次北上作战方针大加抨击:“我看你手里的这些情报的来源非常不可靠,完全是你自己一个人杜撰出来的!”

另一面其他的将领也在交头接耳,毕竟这对于一个已经有些穷途末路意味的国家来说,再一次调整自己的战略进攻方向,和自杀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了。他们不是觉得苏军那边无法战胜,而是觉得调整战略进攻方向需要准备的时间太长,变数也实在太大了。

自从“诺门坎事件”结束之后,日本方面——尤其是陆军方面,早就已经绝了北上的心思,所以才纠集部队,打出了南下的一系列辉煌的胜利。这被很多陆军将领自诩为“空前伟大的计谋”,现在要放弃南下的战略,继续北上,让很多人都觉得脸上被抽的火辣辣的疼。

不仅仅是面子上过不去而已,事实上很多日军内部“技术流”官僚,都觉得北上招惹苏联并非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诺门坎事件的结局证明了,日本陆军装甲部队与苏军装甲部队存在明显的差距,双方再一次爆发冲突,日军很可能再败一次。

“苏联手中的装甲部队主力,也就是t-26坦克的先进性毋庸置疑,诸君。”一名主管大日本帝国装甲武器的将官无奈的说道:“挑战这种级别的对手,需要非常谨慎才行。”

但是这方面的问题,显然日本陆军航空兵方面乐观了许多,因为上一次他们并没有吃多少大亏,所以心态方面要比陆地上的部队好上不少:“击溃远东苏军的空军应该不在话下,可关键是如何实现占领。”

抛开这些表面的问题不谈,仅仅是暗地里需要调整的东西,就已经多如牛毛,让人毛骨悚然了:日本因为南下战略,整体上的物资储备部署就偏向于南方,如果在北部开战,那么这些物资大部分都需要转运到中国东北地区去,这对于日本来说,根本就属于天方夜谭。

要知道即便是在铁路公路发达的欧洲,德国军队要想从南到北或者从西到东的调配物资,也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火车调度以及运输安全,加上保密工作还有如此做的目的都要仔细的研究。

在落后到基本没有铁路,公路体系比起苏联来还要糟糕的中国大地上,要想完成一支庞大的战略级别的部队部署需要的物资转移,可不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能完成的。

日军人员机动大部分都依靠双腿,加上自行车还有骡马,配合上汽车以及铁路——其机械化程度较低,物资依赖程度也较小,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突击苏联这种级别的选手,可不是单靠刺刀自行车就能解决的。

因为对手的强大,所以日军也必须准备好相应的抗衡手段,比如说更加先进的97式中型战车,大口径的支援型火炮,还有快速突击必须有的火车汽车——这些东西可都是物资消耗大户,对于日军来说都是吞金币的高级装备。

97坦克可是日军1936年才研制出来的新坦克,性能在当时来看确实不弱(阿卡多提前玩出来的3号4号不在比较范围),比起苏联的t-26坦克来,也是亮点满满的存在。那年月流行小坦克,确实不是日本一家一姓这么做的。

关键是各国坦克的定位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日军坦克的战绩还有直观性能。这里让人无语就无语在了日军的这个中型战车的定义,彻底让使用者觉得自己花了大钱却没买到好东西。这就好比买辆日本的丰田凯美瑞,咬牙说自己的c级车硬去对比宝马750,并非是凯美瑞不好,关键是它真不是同一级别的东西啊。

全世界军队里都有日本97坦克这个级别的装备,比如德军的3号突击炮,比如苏联的t-26,又比如说美军的m3lee等等,可惜的是全世界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叫这种级别的坦克为中型战车了。

1939年的3月,德国人此时还在用3号底盘纯属出于经济学考量,在产的3号突击炮也是支援步兵的装甲车辆,而非装甲决战武器,德军装甲部队里的中流砥柱是豹式坦克,美国军队中干同样活的是-34和斯大林了。

日本人却在这个时候,还抱着自己家的15吨重的97式坦克大腿,硬说这是中型坦克,并且还把它当做主力坦克来使用,这就是典型的赶鸭子上架行为了。事实上日军打算用来对付t-26坦克的97式,也就无非比老态龙钟的t-26“老大爷”强了那么一点儿而已。

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并非大家执意贬低骑电动车的是穷**丝,毕竟很多人还买不起电动车呢——可是骑个电动车偏偏要和开法拉利跑车的比谁更有面子,那就不是大家仇富恶意泼脏水了吧。

当然,事实上日本真正在纸面数据上和德国主力坦克豹式差不多的四式战车,现在还处于坦克设计者的想象中呢,至于那个和3号水平差不多的一式战车,现在还只是图纸上的东西而已,连个模型都没有。

虽然日本是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能够和西方列强一起,独自开发坦克技术的“强国”。可是毕竟家底有限


状态提示:第891章 892共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