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我的第三帝国>第672章 672绝路

耳机里传来了2号车车长的声音:“遵命,2号车明白!”于是这个德军装甲分队继续前进,速度快到甚至都无法派出前凸的侦察部队去检查敌情。

最后一辆经过被两枚炮弹击中的豹式坦克的装甲车停了下来,上面的的士兵不多,可是却堆着一堆奇怪的零件,而这辆原本打头的坦克车长还有其他成员,已经把坦克发动机的舱盖打开,将里面的空气滤网取了出来,抬到了那辆运输零件的装甲车上。随后交给后面这辆装甲车的东西,还有整整两桶珍贵的汽油。

“沙漠里长距离行驶,坦克最容易更坏的地方就两个,一个履带磨损,另一个就是发动机的滤网不容易清洗。留着备用吧!”原本的指挥官,1号坦克车长豁达的对装甲车上的士兵挥了挥手,笑着指了指自己的坦克:“放心吧,附近应该没有大规模的美国溃兵,而且营部就在后面不远。”

“那我们就先走了,放心好了,我们一定替你多干掉几辆美国坦克!嘿嘿。”那名驾驶装甲车的士兵笑着敬了一个传统军礼,然后就驾驶着装甲车去追自己的大部队去了。

果然没过多久,营部的汽车还有装甲车就跟了上来,站在缴获的涂着铁十字的吉普车上,德国的营长看了看自己属下停在路边的坦克车,然后无奈的叫来了维修组的负责军官:“还有沙漠专用的空气滤网么?换上之后让这辆坦克跟着营部一起赶路,油料车在路边给他们加油,别耽误其他车辆赶路!”

当天傍晚的时候,德军装甲部队前锋再一次和巴顿部队交火,双方投入了上千人的作战兵力,最终德军取得了胜利,巴顿只能丢下了一个原本就损失惨重的美国师,作为殿后的部队再一次丢给了咬住不放的德军前锋。

而这个交战的地方,已经是开罗附近地区了,自从英国在实际上控制埃及之后,这里还真的就没有其他的部队踏足过了。但是现在这里成为了战斗的最前线,战场上横七竖八躺满了至少500具双方士兵的尸体。

巴顿最终还是错误的判断了达曼胡尔争夺战的形势,他自以为可以夺取达曼胡尔全歼德国伞兵,却只在那里消耗掉了2900名德国伞兵;他还没想到德国装甲部队敢在亚历山大港还没有被占领的情况下,如此疯狂的追击他的部队。

结果现在他已经不能毫发无伤的逃回苏伊士了,为了保住手里那点儿还算精锐的部队,他不得不再一次丢掉一部分士兵,带着第8装甲师和一些机械化步兵仓皇后撤。

至于他手里大部分的步兵,要么已经被无情的丢在亚历山大侧翼,早就成了德国人的俘虏,要么就被抛下,挣扎着前往开罗,这部分人以英国殖民地军队居多,他们奉命死守开罗,为反击争取时间。但是无论如何,巴顿手里能够回到苏伊士运河的部队,不会超过3万人了,而他们的对面,得意北非军团人数超过50万,前线兵力就多达31万人。

当然,现在巴顿虽然难过,却还有撤退之后东山再起的本钱,比他更加郁闷的是困守亚历山大港的蒙哥马利,现在他正背着手站在亚历山大港那萧瑟的码头上,静静的看着波涛来来回回冲刷着港口那厚重的水泥码头。

对于这个今年只有51岁的中年将领来说,蒙哥马利略显苍老,他的头发已经灰白,脸色也并不怎么好看。在这位已经统帅部队在北非和隆美尔你争我夺了半年时间的将军心里,最难过的不是奉献一生的大英帝国丢掉了至关重要的北非,而是大英帝国已经丢掉了全部家底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

如今已经是10月末,再过几天就是蒙哥马利的51岁生日,当年他27岁的时候,德国签署了《凡尔塞和约》,大英帝国依旧傲视天下,现在24年过去了,德军横扫欧洲战无不胜,而曾经的大英帝国却已经成了流亡海外的一个皇帝陛下。

英国人在北非耗尽了最后一丝骨血,囤积在北非的物资事实上是英国最后一块大规模的海外家底了,蒙哥马利手里的20万英军,也是英国现在最后一支拥有本土部队做家底的大规模精锐了。现在英国人最后一点儿底气,就是蒙巴顿将军在印度了那3万英军主力了。

“现在,一切都结束了,我们败了,干净利落的被德国人击败了。”蒙哥马利苦笑着自言自语,等待他的结局并不如何乐观,要么被德国人俘虏成为集中营的座上宾,要么逃回冰岛被那些官老爷们绞死以儆效尤,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再和今天一样,率领大军与对手在沙场上决一死战了。

他看了看远方的海面,然后转过身来,让那些浓烟滚滚的阵地映入自己的眼帘——意大利人听说侧翼的德军大获全胜,战斗竟然提升了一个档次,现在他们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似乎真的找回了当年罗马军团能征善战的影子。

不过在蒙哥马利的眼里,却多了几分被弱小的对手愚弄的感伤。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个角落里,是坚信着只要德国人不来,那么意大利人丢了整个北非也不足为奇的想法的。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不知不觉中,他就加上了一个奇怪的假设“德国人不来”。

已经两天的时间了,当他在那一天的上午看见德军轰炸机还有运输机铺天盖地,从海面不远处飞过亚历山大港的时候,他就知道在北非的战斗已经完了,他们耗尽了自己的优势,从那个时候开始,形势已经尽在德国人掌握。

从德国人击溃了英国本土舰队


状态提示:第672章 672绝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