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我的第三帝国>第406章 406世界大势

哪里还用得着三天时间,罗斯福手下自然也有能人。略微一纠结,就想到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美国的核心利益自然是绝对不能出卖的,因为美国人还没有自己出血为别人买单的习惯。

于是一封电报直接送给了丘吉尔,让他自己去权衡利弊。如果英国人觉得美国人的帮助可有可无,那么就继续抓着中东的利益不放自己去和德国拼命。可是如果英国人觉得靠自己是打不赢德国的,那就老老实实把中东这块肥肉吐出来。

美国的做法其实简单点来说就是:拿英国人在中东的利益送给美国的犹太人,以换取美国的犹太人势力站在罗斯福这一边。这个办法就完全符合美国人的利益了,所以也就很顺利的在罗斯福的圈子里通过了。

第二天,罗斯福再一次会见了包尔曼,把这个计划全盘告诉了他,就连英国决策层决定让出中东的利益,换取美国的全面支持这么一个好消息都一起说了。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包尔曼显然非常满意这个结果,然后他就开怀一笑:“那么既然英国人如此慷慨,我们美国人也不能太过吝啬不是么?不管明天国会讨论上总统先生您提出什么样的议题,我们都不会再出手阻挠。”

果然,在第二天,也就是2月1o日的国会会议上,罗斯福再一次提交了《援助英国法案》,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法案在连续三次被否决之后,在这一次竟然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了通过。

美国援助英国的真正高峰开始了,法案通过的第1天就有2o艘美国运输舰加入到了开往英国的船队中,而此时此刻的德国,还在为另外的几个事情忙碌着。

德国,柏林,元府邸。

阿卡多正在拿着一份来自东线的间谍报告皱着眉头。他的面前长桌上,依次坐着奥古斯、勃劳希契、从东线赶回柏林的波兰“总督”克卢格,还有东线军方的d集团军司令李斯特以及新任g集团军古德里安。空军的凯瑟琳还有海军的雷德尔也都在座,甚至连国防军情报部门的负责人加斯科尔还有党卫军的一把手莱因哈特?海德里希都赫然在列。这可能是入侵法国之后德*方最重要的作战会议之一了。

苏联最近在苏德边境上部署的大量的苏联红军,人数已经扩大到了整整2oo万人。至少2ooo辆坦克和装甲车同时被部署在了波兰苏联占领区内,如此庞大的军队集结显然不可能瞒过在苏联部署了大量间谍的德国。

而且这一次似乎斯大林还有赫鲁晓夫之流是让苏联红军大张旗鼓的进入到边境地区的,似乎这么做是有高人在背后指点,所以这一次苏联的动作让德国进退两难。

西线的大规模作战刚刚结束,还有战后的整编工作没有完成,德国精锐的装甲部队被拆分和重组,短时间内德军的作战能力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作战经验最丰富,战绩也最辉煌的a集团军现在事实上已经变为了三个集团军,正在准备攻击英国的a集团军,法国边境上休整的近2o万步兵,还有被隆美尔带走的一部分精锐装甲掷弹兵,此时此刻正赶往奥地利境内休整。

大名鼎鼎的第1装甲军已经回归东线,古德里安正在筹建他的g集团军。虽然的东线有李斯特将军的d集团军以及e集团军和f集团军等部队,可是作战能力比起西线的a,b两个集团军来似乎差了一截。

法国的投降让德国空出了一个c集团军,这个集团军却是以步兵为主。即便不说其作战能力的高低,就是把4o万大军运往东线,就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够做到的事情。

要说整个东线,对阿卡多最忠心耿耿的,无疑是波兰总督,f集团军的指挥官克卢格,可是要说带兵作战比较稳健的将领,那就要数李斯特了。

现在这个将军正在指着地图给元和所有人介绍东线的形势:“现在的东线形势是:我军的d集团军正面,苏联红军大约有9o万人,他们沿着边境地区部署,威胁我军边境安全。在北面,克卢格将军的f集团军压力也不小,苏联红军大约有7o万人。在南部地区,苏联顾忌到罗马尼亚的情绪,部署的兵力较少,但是也达到了6o万人。”

“总兵力过了22o万,苏联这是要向我们进攻么?”勃劳希契皱起眉头来看了看手里的东线防御部署文件:“我军d、e、f三个集团军总兵力过14o万,如果算上正在向边境地区靠拢的c、g、i三个集团军,兵力上我们似乎并不劣势。”

奥古斯盯着地图,开口缓缓说道:“和美国一样,苏联也不是傻子,他们不希望有一个国家独霸欧洲,这会让他们的西部边境出现危机。他们现在的利益和美国与英国一致,所以这一次调兵牵制我们,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算上他们还在向边境移动的部队,他们的总兵力过3oo万,而我们事实上兵力大约是27o万,算上空军和装甲部队,似乎还是我们占优。”李斯特用教鞭在地图上划了一下说道:“可是一旦双方开战,元提供给我们的数据显示,我军在进攻苏联的过程中没有胜算。他们大约会有1ooo万正规军的兵力储备,我们的推演结果显示,我军会在明斯克附近被击败。”

“防御作战就不一样了,如果他们先行进攻我军,那么击溃这些苏联士兵没有丝毫问题。”李斯特最后说道。

“可是一旦开战,我的空军将至少有3o的兵力会被迫调往东线,持续对英国的轰炸还有压制就可能失败。”凯瑟琳对


状态提示:第406章 406世界大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