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穿越重生>三国之铁骑南下>第三百五十六章冀州之战(六)

三国之铁骑南下第三百五十六章冀州之战谋划战争这件事情,若仔细分的话,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趋势和计划。

趋势,是指大的方向,而计划,则是趋势的具体体现方式而已。

趋势是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才会出现计划。

同时,趋势又是人力不可为的东西,在趋势之下,任何计划都可以说是雾里看花,毫无意义。

趋势,最终可以说成‘大势所趋’。

能顺应趋势而发展者,必然会功成名就,千古留名。

说到趋势,就要说一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司马懿。

诸葛亮,在东汉末年时期,不过是一个不出名的‘乡野村夫’罢了。

直到遇见了‘明主’—刘备,他的能力才得以大放光彩。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让刘备大军的后方固若金汤;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六出祁山,让曹魏势力闻风丧胆。接连派出曹真,司马懿,张郃等大将抵挡之。

然而,诸葛亮的北伐计划最终却未能成功。原因无外乎两个字—趋势!

外忧内患,后继无人,国力弱小。在如此趋势之下的蜀国,即使拥有如‘神’一般的存在的诸葛亮,也是无法力挽狂澜。

这就是趋势的力量。

而反观司马懿,他对抗诸葛亮并没用什么出奇制胜的高招,只是拥有极强的隐忍能力罢了。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在司马懿这里,则变成了“士可杀,同时也可以羞辱”。

哪怕在街亭之战之后,司马懿占据了短暂的上风,他的策略依然还是“高挂免战牌”。

任凭对方百般羞辱,仍然是一味的‘龟缩’防守。

想等到诸葛亮粮草不济的时候,在后面捡捡便宜。

司马懿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看出了趋势—魏强而蜀弱。

凭借两国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只要能生生的拖到最后,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他司马懿的。

如果用下棋来形容,司马懿就是不走险棋,不跟着对方的节奏,用最稳妥的办法赢得胜利。

这就是趋势。

任诸葛亮的计划是如何的巧妙绝伦,结果只有一个,蜀国必输!

此时的韩成,其实也看懂了此战的趋势—只要能吃掉曹纯的两万大军,此战,自己必然是最后的胜者!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韩成只能在邯郸县城,尽最大的能力拖住曹操军。

先前,‘空城计’是这样的;现在,出现在邯郸县城门口处的单枪匹马的赵云,也是这样的。

目的只有一个:拖延时间。拖得越长,越对自己方有利。

待自己的四万骑兵剿灭了曹纯的两万人马,或者是张郃麾下的三万骑兵杀到邯郸县,我会怕他曹操?

胜利,只会属于自己。

......

赵云,当之无愧的当世‘战神’。他在邯郸县城门口一站,曹操军的气势便弱了一分。

身为前锋将军的昌豨,自然不会被赵云的气势所吓倒。

毕竟,还没打来不是。

厉不厉害,打过才知道!

虽然昌豨不知道韩成方这样做的原因,但昌豨还是对着自己的部众们说道:“谁可前去,替我斩杀这个狂妄的小子?杀了他,不仅能够千古留名,而且还能获得一千两黄金的赏赐。”

昌豨并不是在撒谎。

曹操真的曾经在军中说过,能在战场上正面斩杀赵云者,赏黄金千两。

当然,曹操也不是无的放矢的。能在正面战场上打得过赵云的人,这天下间,估计只有那个死了的吕布了。

千两黄金,不仅不用拿出去,而且还能激励将士们的战斗力,曹操何乐而不为呢?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对于一些人来说,一千两黄金的价值,完全不是‘千古留名’这种小事所能相提并论的。

故而昌豨的话音刚落,便有两人站了出来,主动请缨道:“末将郭吓,史攀愿意前去拿下这厮的首级,来换取这赏金。”

昌豨看着这相貌粗犷,身材魁梧的两人,心中大喜。

赵云和吕布在下邳县城下的那场‘惊天之战’,昌豨是有幸见过的人之一。故而赵云的能力,昌豨是知道的。

和赵云单挑,约等于找死。

昌豨手中的那些忠于自己的亲信,昌豨是不舍得让他们出马的。

这些人,才是昌豨所能依靠的最后的力量。

但现在这个局势,不出马又不行。

正在昌豨为难之时,郭吓和史攀主动请缨了,这让昌豨怎么能不高兴呢?

这个郭吓和史攀,不是昌豨的忠心属下,只是刚刚投奔昌豨的两个出名的‘游侠’而已。

当然,‘游侠’只是好听的叫法,不好听的叫法叫做:“混蛋”。

只要有人出钱,什么营生他俩都干。打家劫舍,陷害忠良......

他们的人生,很简单,只是为了钱而已;他们的人生,也很充实,只是为了钱而已。

他们能活到现在,也足以说明了他俩的能力。

没点本事,还想当恶人的人,死的比谁都快;但一直活着的恶人,没点本事是不可能的。

昌豨心道:“让他俩去送死,总比自己人去送死强吧。”

是而,昌豨对着郭吓和史攀说道:“既然两位勇士主动请缨了,那便出战吧。我话放在这里,若两位勇士能赢,一千两黄金,我双手奉上。若少一两,我把我的头送给两位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六章冀州之战(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