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身经百战,熟读兵法,既有高深的军事理论做基础,又有诸多的实践作依据。
故而,此时的曹操,称之为一名优秀的‘战争大家’也不为过。
正在对战的双方大军,曹操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优劣利弊。
自己的骑兵速度极快,攻击力极强。
而且已经攻破了奋武军步兵的防御阵型。
不出意外的话,剩下的就是对奋武军步兵单方面的屠杀罢了。
自己的骑兵最多再付出两千人马的代价,便可击溃这一万人马的步兵。
以三千骑兵换一万步兵,怎么算都合适。
于是乎,曹操便下达了这种‘拖延杀敌’的战术。
这种战术,好处有两点。
一是‘杀痛而不杀死’,让奋武军损失巨大,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双方大军已经混战到一起了,哪怕是奋武军中精于射术的朱雀军,也不敢随意放箭。
二是‘方便撤退’。
因为这不是骑兵和步兵的遭遇战,现在的战场中,骑兵的身侧,还有奋武军的另一支部队—玄武军。
玄武军的特点是防御力很强大,但速度十分缓慢,也就决定了其无法拥有强大的攻击力。
这些,是曹操十分忌惮却又看不上的地方。
只因为忌惮,曹操才会让于禁、乐进两人采用‘拖延杀敌’的战术。
万一玄武军转过头来,封锁自己的骑兵归路,自己的骑兵也好迅速地撤离。
不至于被诱入很远,做到无法撤退的局面。
曹操的战法,看似简单。
但若没有千百次的战争经验,是无法在短时间内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强者之所以强,很多的时候,就是因为经历的比较多。
韩成被曹操抓到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
相反,此时的韩成也不是几年前的‘吴下阿蒙’了。
这几年,韩成在空闲之余学习了大量的兵书,再加上亲自观察张辽,鞠义等人的大战,以及其特有的‘后世经验’。
故而,此时的韩成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统帅了。
之所以出现现在的场景,主要还是因为韩成和曹操下达命令的速度太快了。
快到双方都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出兵的军阵,只是按照提前准备好的阵型向前进攻了。
要不然,怎么会出现青州兵对战玄武军,步兵对战骑兵的局面?
这种低级错误,韩成和曹操怎么能犯?
战场上,是瞬息万变的;是变化万千的。
韩成意识到自己的不妥之处时,便在曹操下达‘拖延杀敌’的命令的同时,朝着普通士兵的主将张郃下达了暂时性撤退的命令。
暂时性的撤兵,决定不了什么。
只是为了更好的胜利。
与此同时,韩成又令青龙军的主将韩浩,高览带领中军的两万青龙军压上,换下张郃的一万士兵。
既然错了,就不要逃避;及时止损才是上策。
韩成的后续动作,也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这种混战的场面,对青龙军来说,无疑是最有利。
因为骑兵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阵型,故而此时骑兵间的胜负,主要就是取决于骑兵的单兵作战能力。
青龙军中,有骁勇善战的南匈奴族的骑兵;也有勇而无谋的并州鲜卑部的骑兵。
论单兵作战能力,韩成相信,曹操的骑兵不会是自己的青龙军的对手。
......
于禁和乐进按照曹操给的命令,正在进行着‘拖延杀敌’。
然而,奋武军的步兵却纷纷向后退去。
不远处,奋武军的大股骑兵涌来。
这已经出乎于禁和乐进的意料之外。
骑兵上前,如何‘拖延杀敌’?
但曹操没下达撤军以及别的命令,故而只能按照曹操的最新命令执行。
远处的曹操看到了奋武军军阵的变化,瞬间警惕了起来。
摆出一副一脸慎重的样子。
这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所必需的具备的品质。
在战场上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敌。
自古以来,轻敌的将领,没有一人是有好下场的。
其实,当看见奋武军的步兵后撤之时,曹操的心中便有了答案:奋武军有了应对之策。
见奋武军中军的骑兵上前,曹操便判断出了奋武军的意图—以骑兵,换骑兵。
换吗?韩成的势力背靠草原,战马来源充足,曹操财富紧张,换不起。
不换?那么自己就要鸣金收兵,于禁和乐进的骑兵就会迅速撤退,从而得以保全。
然而,此时和玄武军交战的一万青州兵,能逃回来的就没有多少了。
曹操真的没想到,在自己占据优势的情况之下,转眼间,便被韩成‘翻了盘’。
曹操也是果断之人,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有了新的对策—换!最大程度的换!
暂时没有战马不要紧,总有能买来的途径;但丢弃了跟随自己多年的青州兵,是多少财富都换不回来的。
于是乎,曹操当即对着身边的两员爱将下令道:“夏侯惇,夏侯渊,你两人迅速率领中军的一万骑兵压上。绕过最前方的玄武军,从左右两侧进攻奋武军的骑兵。既然他们想换,那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换。”
待夏侯惇和夏侯渊领命而去之后,曹操再次下达了一条命令:“三万中军,排好阵型,全部压上,冲锋!杀啊!”
奋武军军阵的变化,不是那么的完美无缺。
对于善于捕捉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