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子午春秋>第629章郢都沦陷四

蔡国人听到情况后,也效仿唐国人的做法救出了蔡昭侯。鲁定公四年(bc506)春,蔡昭侯总算离开郢都。他渡过汉水,在汉水东岸搭起一座临时祭台,又将一块玉璧沉入汉水,说道:“寡人此生再过汉水南下,就让汉川之神惩罚我!”

蔡昭侯没有回国,而是直接来到晋国,他见到晋定公,希望以太子和卿大夫们的嫡子作为人质,请求伐楚。当时晋定公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娃娃,主管国家外交事务的是中行寅。

中行寅也是个无大利不起早的家伙,他瞄了一眼蔡国人递过来的礼单,撇着嘴道:“狐裘我是见不到了,我可否观赏下蔡侯的玉璧?我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宝物竟然使得囊瓦丧失心智?”

子山回去向蔡昭侯复命,蔡昭侯大怒道:“晋人、楚人都是一副德行!寡人既然不能忍受楚人,又怎能忍受晋人?”蔡昭侯一分钟都不想待下去了,决定即刻离开这座乌烟瘴气的城市。但是子山请他得到晋人答复再走,不要在得罪楚国人之后再得罪晋国人。

中行寅见蔡国人没有反应,便去向士鞅汇报情况。他最后说:“国家动荡不安,诸侯多有叛心;在此情况下进攻楚国恐怕不合时宜。雨季马上要到来了,疟疾也要爆发了,中山国又不驯服。晋军从来没有进入过方城山,即便伐楚也会无功而返。抛弃盟约(向戌弭兵之盟)却无法对楚国造成损害,另一面却要失去中山国。所得无法弥补所失。我的意思不如婉拒蔡侯。”

士鞅表示同意,中行偃立即派人向蔡国人通报了结果,蔡昭侯第二天便满怀失望之心离开新绛。

蔡昭侯心仍不甘,他又到东周去见刘文公。

这些年王子朝仍在楚国兴风作浪,他的党羽则割据了东周的几个边邑与他遥相呼应。刘文公一直担心王子朝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因此他是赞成伐楚的。

刘文公此时位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他自认为在诸侯眼中还有些地位,于是向列国派出使者,请各国君主参加第二年春在召陵召开的诸侯大会。

鲁定公四年(bc506)三月,刘文公、晋定公、鲁定公、宋景公、卫灵公、蔡昭侯、郑献公、陈惠公、许男斯(许国于两年后被郑国所灭,君主无谥)、曹隐公及莒、邾、小邾、滕、薛、顿、胡、杞、薛君主、齐上卿国夏等二十国君主及代表在召陵会面,盟会的议题是如何伐楚。沈子也接到了参会通知,但是沈国与楚国接壤,沈子又十分畏惧楚国,因此不敢出席盟会。

这个地点是刘文公精心挑选的:一百五十年前,齐桓公在此地召开诸侯大会,那次盟会迫使楚君在中断一百多年后再次朝见周天子。

本次参会国家是入春秋以来数量最多的,各国首领又带来大批军队。刘文公登高一望,见视线内尽是连绵不绝的各国军营,营内插满了各式各样的军旗,战车和忙碌的士兵穿行期间。

看到眼前如此的盛大场面,刘文公心里充满了希望。但是盟会进行的却不顺利:先是卫国人得知君主签约的顺序后表示不满,坚持要求把卫侯的名字写到蔡侯的前面;其次是小国君主对议题根本就不表态;后来郑国人又与晋国人起了争执;再后是齐国代表国夏在歃血前一刻才姗姗到来;但最重要的则是晋国反对伐楚。

其实当蔡昭侯拒绝中行寅索贿之时,晋国人的态度就已经确定下来了。而且从城濮之战以后,华夏地区历来只有晋人召集的盟会,没有他国召集的先例。因此晋人能来只是为了走个过场,绝不会帮东周人往脸上贴金。

晋国人搬出“宋之盟”的盟书当由头、拒绝出师伐楚。但是为了安慰刘文公那不平衡的心,士鞅承诺将帮助东周打击国内叛军。会后各国签订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盟约,盟会便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郑子大叔在回国的路上突发重病去世,赵鞅闻讯大放悲声;他以老朋友和学生的身份到郑国吊唁那位继子产之后最杰出的政治家。

赵鞅在灵堂抚摸着棺椁哭道:“想当年在黄父之会(鲁昭公二十五年)上,夫子教导我说:‘不要首先作乱,不要凭借权势,不要恃仗宠信,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恃才傲物,不要重复发怒,不要谋划邪恶之事,不要做不合道义之事。’这些话如今仍然在我耳边回响,而夫子却已经不在了!”

楚国人完全被二十国盟会的气势镇住了,人们惊呼道:“一个吴国已经够受了,现在又冒出来北方二十国——而且连东周都搅进来了!天下才有多少国家呀?楚国究竟做错了什么,竟然招来如此之多的敌人?”

囊瓦也吓坏了,他要求方城山一带城邑和申、息进入一级战备。与会各国无功而返后,囊瓦总算长出一口气,旋即又恢复了往日里不可一世的嘴脸,把国家遭遇的严重危机转化为无耻标榜自己的由头。

他的党羽四处鼓吹道:“正是由于令尹大人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我们才挫败了华夏人进攻国家的疯狂计划。”

有人问:“令尹大人都做了什么伟大的事?说出来让我们赞叹一下。”

那帮家伙说:“那些都是国家机密,不能告诉你们。”

夏天之时,晋国命令蔡国进攻沈国,也算是给蔡昭侯一个安慰奖。蔡军如同暴风雷霆一举攻破沈国都城,灭亡了这个短命的同姓小国(沈国始建于东周初期,开国君主是周文王小儿子季聃载的后代)。

在楚国人看来,蔡


状态提示:第629章郢都沦陷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