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与拥有青龙级重巡洋舰的昆士兰相比较,这几个国家确实不够看。”
何方傲然一笑,脸上的神色显得神采飞扬,充分展示了一位运筹帷幄海军统帅的强大信心和领导魅力,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奥匈帝国是传统的欧洲陆地强权,并没有深厚的海军传统,对耗资巨大的海军建设关注度不高,在军队序列中优先度也不高,相比其他欧洲诸强显得滞后许多。
为了应对意大利的统一和崛起,奥匈帝国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蒸汽铁甲战舰是1861年建造的龙级装甲护卫舰,该级舰排水量3000吨,原始装备为舷侧10门48磅滑膛炮与18门24磅前装线膛炮,后期换装了10门178毫米主炮,目前依然在军队中服役。
从龙级开始,奥匈帝国海军也进入了铁甲舰时代。
为纪念“利萨海战”的胜利,奥匈帝国于1867年开工建造了利萨号铁甲舰。“利萨”级铁甲舰采用了诞生不久的中央炮室设计,将12门229毫米主炮集中布置在了中央的铁甲炮室内,排水量达7000吨,符合当年的一等铁甲舰标准。
可以说,利萨号是奥匈铁甲战列舰的始祖,其设计规范一直影响到现在奥匈帝国的舰艇制造。
1882年,“铁戈托夫”号铁甲舰服役。
该级铁甲舰排水量为7400吨,主武器有6门283毫米炮。该级舰仍是一艘中央炮室型铁甲舰,但却有多项创新之处。
一是其主炮口径终于达到sān_jí战列舰级别,由于依然是古老的架退火炮,其主炮火力勉强达到世界三流水平。
二是该级舰是第一款加装了鱼雷兵器的奥匈帝国主力舰,追赶上了世界海军主力舰发展潮流,可以说姗姗来迟。
三是其为方便主炮射击采用了一些近似于炮廓的设计,这对奥匈主力舰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英法的海军强国已经丢弃的设计图纸,可在奥匈帝国却是最新设计。
仅从这一点而言,落后世界20年的水平。
1884年,奥匈帝国在年初和八月分别建造了一艘采用305毫米主炮以及旋转炮台设计的铁甲重巡洋舰。
年初建造的的“皇太子鲁道夫大公”号排水量6800吨,装备3门305毫米主炮与6门120毫米副炮。
八月份上船台建造的“太子妃斯蒂芬妮女大公”号排水量5000吨,装备2门305毫米主炮以及6门150毫米副炮。这两艘铁甲舰是最早装备305毫米主炮的奥匈主力舰,也是奥匈装甲重巡洋舰的起始点。
可是与我们的8800吨“青龙”级新锐重巡洋舰相比较,奥匈帝国的传统铁甲舰也好,新造重型巡洋战舰也好,全都是可以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渣滓,远远落后于当今时代新锐战舰潮流,战斗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奥匈帝国海军战舰主炮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架退式火炮,设计上依然保留前后两座高大的风帆桅杆,最高航速只有可怜的165节,这还是风向有利的情况下,利用舰艇动力和风帆桅杆共同努力的结果。
以奥匈帝国最强大的“皇太子鲁道夫大公”号为例,其战舰装甲带厚度平均只有253毫米,而且,使用的并非是最新型的防弹装甲哈维钢。
我们的“青龙”级重巡最高航速可以达到225节,高干舷适应各大海区恶劣海况,三座双联装280毫米液压复进式主炮火力极其猛烈,主装甲带厚度平均达到400毫米以上,这是英国一等战列舰的水平,防御力比“皇太子鲁道夫大公”号重巡高上二个层次。
而且青龙级重巡装备了四座双联装150毫米副炮,四座双联装95毫米副炮,四座双联装37毫米法制哈乞凯斯副炮,一旦全部开火,那将是惊天动地的火山喷发,带给敌人毁灭性打击。
就单舰战斗力而言,一艘8800吨“青龙”级重巡足以抵得上奥匈帝国4艘大排量铁甲舰,并且战而胜之。
元鼎大人
请相信这不是我的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严谨的沙盘推演和数据分析上,在您看不到的细节之外,我们付出高昂代价的哈维装甲钢和密集隔舱防沉设计,对战舰战斗力的整体提高起到了质的作用。
至于传统海军强国西班牙,如今不过是个破落户而已,虽然也勉强跨入了铁甲舰时代,但是舰队里更多的是传统的风帆战舰。
这些包裹着铜皮的脆弱木质战舰,已经在上一轮东印度群岛海战中被证明,它们就像圣诞节火鸡一样美味,成为我昆士兰海军赫赫战功上的数字而已,不具备任何威胁性。
至于南美三强,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他们本身不具备铁甲战舰建造能力,同样也没有经过残酷战火考验,购买来的强大战舰更多的就像装点门面的吉祥物。
在这一点上
南美三强国与神州故国满清颇多相似之处,但是南美三强由于地处僻远的南美洲,面对的国家安全形势要好得多。”
说到这里,何方似乎想到了什么,心情沉重的渭然一叹,紧紧闭上嘴不再继续说下去了。
李福寿很理解的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透过这个细微的动作传达勉励。
这种情况谁都没办法,异次元神雷可不是闹着玩的,分分钟叫你形神俱灭。
“满清从德国订购的定远和镇远二舰,近期已经交付了吗?”李福寿问道。
这两艘业已建成的强大战舰由于“清法战争”的爆发,被中立的德国暂时扣押在船厂,未来的命运未知。
如今战争结束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