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庄基础设施建设接近尾声,最外面是高约二丈的围墙,厚厚的围墙抵挡着来自各方的风。
围墙里面是房屋,这些房屋紧靠着围墙,用木头搭建,背风向阳,的确是好居住地。
房屋的门前是一条环形的道路,也不知道是谁发现,在制盐过程中出现的那些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物,在干了过后,就如同石头一样。用于铺路刷墙都是好材料,于是这条路慢慢的变成了白色。
道路里面就是盐场了,表皮的泥土已经取走用于建设围墙去了,剩下的都是灰白色的盐矿。
王青等人干脆就用这些盐矿形成的天然坑来对盐进行第一次沉淀,第二次中和沉淀才放到庄子里面的缸里进行,这样下来节约了不少成本。
这些天小王庄的那六十亩土地非常热闹,因为刘协要求他们给田地起田垄,把原本在小溪边上的土地全部变成水田。
这是一项新的工作,虽然这些农民不理解,但是田地是东家的,东家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其实这就是后世的梯田,在丘陵地区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起一道田埂,然后相对等高的一片地就变成了一块水田,可以栽种水稻等喜水植物。田埂上可以种植豆类,菜类等平时使用较少的农作物。
这些田地原本就在小溪边上,土地比较平整,只要起一条不高的田垄就可以得到一块不错的水田。
小溪的堤坝已经修好,只要来年雪化掉,小溪里面就会有大量的水,这六十亩土地就会全部是上等田。
再加上刘协让他们收集的粪便,刘协有理由相信,明年春季的麦子收成一定不错。
今年参加种田的人少得多,因为细盐和竹器的加工生产,占用了不少人手。
王青有把细盐和竹器的收入进行了新的分配方式,首先是付工钱,每个参加的工人都会按照生产的时间和数量领取一部分工钱。
按照工作时间计算,每天只要按时出工的人,都可以领取固定的收入。如果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干的工作多,在这个基数上适当的增加,这样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就连那些守围墙的老头老太们,都会根据时间领到一份工钱。
不管怎样,小王庄里的人,只要参加工作,就会有收入。
小孩子只要送去私塾读书,私塾先生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出一个考核等级,然后根据考核等级领到一部分资助。
在支付一部分工钱后,剩下的钱按照小王庄的人头户数进行分配,按照刘协的说法是土地入股。
每户限定一个基数,也就是利润的平均数,然后根据家里的人数进行增加和减少,人数多的适当的增加一些分成比例,人数少的适当的减少一些分成比例,这样全庄子的人都能有收益,不至于饿死。
通过刘协对小王庄的改革,小王庄现在工作热情极高。从老头老太到小孩,每天都争着表现。
因为变现好了就有收入,有了收入就能吃好的,还有东家拿钱修的房子,这笔钱还记在账上。虽然东家没说叫大家还,但是记着账总是不好的。
******
凛冽的西北风刮起,洛阳进入了冬天的行列。
大汉朝的冬天与一千八百年后的冬天完全不同,一千八百年后的冬天,天气一样的寒冷,只不过对人这种生物的影响微乎其微,人类该上班的上班,该娱乐的娱乐。
但是在大汉朝就不同了,大汉朝的冬天,除了朝中那几个重臣以外,其他的百信都窝在家里抵抗严冬。
刘协在冬天来临之前,最后一次检查小王庄的建设。
首先是粮食,没有粮食,百姓怎么过冬。小王庄倒是也存了一些粮食,不过这点粮食只能够小王庄的百姓节省着过冬。
冬天一过,小王庄的百姓就得靠野菜过日子,不过到那时候,野菜也长出来了。
刘协让王涛趁这个时候粮价还没涨起来的时候,去购买大量的粮食,完全超过了小王庄的需求量。
王涛和王青都不理解,但是这些日子他们听从刘协的安排,已经获得大量的好处,所以也没有多问。
人都是佩服强者的,特别是这些强者还无偿的把技术交给自己。
小王庄的人原本都是自持有些本事的人,可是当春兰拿着制盐工艺,竹编工艺,制冰工艺来到小王庄,而且无偿的传授给大家的时候,他们震撼了,原来这才是工匠的最高境界。于是他们的心才彻底的服了,他们的人才跟着刘协这个小屁孩走。
在粮食的问题上也是这样,虽然王涛这个多年的掌柜知道,过年后粮价会涨,但是也没有多购买粮食。
不过刘协说要储存粮食,王涛一下子就想到这上面去了。其实刘协储存粮食还不止这些,因为刘协要预备不时之需。
其次是御寒的东西,后世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衣服。对,衣服的确可以御寒,但是对于大汉人来说,用衣服御寒那是奢侈的,是贵族才有的待遇。
大汉朝没有羽绒服,没有皮草,就连棉袄也是没有的。他们的衣服都是单衣,就算是单衣,数量都不多。
只有贵族才能够穿着数件,甚至数十件衣服过冬,当然,能够穿着皮毛的,那就是贵族中的贵族了。
对于小王庄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有两件衣服也就不错了。
寒冬腊月,用什么御寒呢,自然是用火堆。这个时候的树木是很多的,因为人口不多。
整个大汉朝的户籍上,也就五六